文学经典阅读不仅能够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文学涵养,还因文学经典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同样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对共同社会问题的关注,思政课教师可以在比较两种作品的问题表达方式、批判方式和解决方式中提升思辨能力、理论水平,进而提升教学科研综合能力。
文学经典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为思政课教师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有助于坚定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时代问题的思考、阐释、批判而形成的文学作品、理论著作甚至艺术作品,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但都是对时代问题的深刻反思和回应的结果。如马克思恩格斯和同时的著名文学家狄更斯都在各自的作品中将目光对准底层民众的生存状况,对其所处时代进行了深刻反思,《艰难时世》中的斯蒂芬·布莱克普尔无疑就是《共产党宣言》中所描述的工人阶级的缩影;而他拒绝加入工会和参与罢工的行为也印证了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所描写的“特别是在局部罢工时,厂主很容易从这些害群之马(所谓工贼)中招雇工人,从而使联合起来的工人的努力毫无结果。”文学经典与理论经典对共同社会问题的关注,佐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在经典著作中所关注的工人阶级生存状况,而对底层民众命运的关注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也佐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必要性。但在文学经典与理论经典对底层民众的关注中,马克思主义与文学家对底层民众的解放路径有显著的区别,当狄更斯用斯蒂芬的悲剧来批判社会的不公,唤起人们对底层民众的同情时,马克思恩格斯则以唯物史观科学地分析了工人阶级为何会遭受剥削与压迫,又该联合起来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通过斗争实现自我解放。从中能够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在批判方法的科学性、逻辑严密性和实践指导性方面的独特优势,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对马克思主义有更加坚定的信仰。
文学经典建构的典型人物形象及对时代事件的思考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引导能力。运用文学经典中的人物形象或事件来阐释理论,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常用的一种阐释方法。马克思大量运用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狄更斯等文学巨匠作品中的角色和情节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马克思将文学经典素材转化为理论阐释工具的示范,为思政课教师如何运用文学经典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进行思政课教学设计、阐释相对复杂的理论问题提供了宝贵启示和经验借鉴。
今天的思政课老师同样应该充分运用文学经典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来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在讲述如何处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时,可以用《瓦尔登湖》中梭罗关于俭朴生活的思考为案例引导学生反思现代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探讨如何在物质丰富的同时追求内心的富足与自由。从思政课教学实践来看,运用文学经典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计思政课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不仅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以生动的文学人物形象唤起学生的共鸣,还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理论,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强化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文学经典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及直击人心的叩问艺术有助于思政课教师提升教学语言艺术,以更加生动的话语体系诠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作为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的作品,文学经典与理论经典的表述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理论经典往往以逻辑推理和实证分析为主,意在将理说深说透;而文学经典则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易于理解的通俗表达为主,意在打动人心,引发共鸣。为了增强理论批判的针对性,也为了使自己的理论更具说服力,马克思经常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文学经典中的名言名句来阐释理论,借助大众所熟悉的文学话语将深奥的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表述。为了论述资本对人性的异化,马克思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引用了歌德《浮士德》中靡菲斯特斐勒司的话和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中的名句,并称赞“莎士比亚把货币的本质描绘得十分出色。”马克思以文学经典中的名句名篇阐释经典理论的方法,不仅提升了理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也为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内的理论工作者如何有效地借助文学经典中广为人知的名篇名句阐释理论提供了有效教学策略借鉴。文学经典与理论经典的结合开展教学,能够使学生在文学魅力的感染下,通过文学的名篇名句与理论的经典结论相互印证,更加深刻地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更加牢固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提升理论素养的同时提升文学素养。
思政课教师通过广泛阅读文学经典,在教学科研过程中有机地将文学经典与理论经典相结合,既赋予理论以情感的温度,又赋予文学以思想的深度,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易于学生理解又生动活泼的课程教学体系;而由此建构起来的跨学科知识体系的交融,也为思政课教师知识体系的拓展、语言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能够更好地向学生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课题“‘变’与‘不变’: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课话语体系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1A0420)阶段性成果】
(作者为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文理学院基地教授)
编辑 温静 审读 陈晨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