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国家发补贴了!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方案指出,从2025年1月1日起,每孩每年发放育儿补贴3600元,至其年满3周岁。
此事连日引发舆论热议,赢得广泛好评——“发多发少,都是社会进步”,“这样的补贴,非常实在”。从现实看,经济压力是相当一部分家庭最大的生育顾虑之一。发放育儿补贴,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真金白银支持生育,实打实为育龄群体“减负”,正是针对这一顾虑最直接的回应。
实施育儿补贴制度,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及时雨”。据估算,全国每年两千多万婴幼儿可以领取现金补贴。可以说,公平、普惠、可持续的育儿补贴制度,是迈向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坚实一步。
不仅仅是减负价值,这一全国性、普惠式经济补贴制度,蕴含着党和政府对“人”的高度重视,体现着“投资于人”的坚定决心。“国家支持”所传递出的信号,也将让更多家庭重塑对生育成本的预期,感受到国家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决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确保责任到位、保障到位、落实到位,把好事办好,让这笔钱真正花在抚育孩子的刀刃上,花在年轻爸妈的心坎里。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31日前,全面开放育儿补贴申领。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月3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公布的信息,市民群众足不出户,即可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等平台申领。同时,也保留了线下办理渠道和人工服务。如此安排,彰显着人性化与便捷性。
当然,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的工程,没有哪一项单独的举措能“一招见效”。除了发放育儿补贴,要真正让大家敢生、愿生、养得好,还得打好组合拳。
比如,托幼服务得跟上,解决双职工家庭没人带娃的难题;教育资源配置要更合理,减轻上学焦虑;职场妈妈们的权益得保障好,别让生娃成了事业的“坎儿”……这些配套措施都得一步步跟上,形成一个全方位支持体系,以更多精细、温暖举措回应多元生育需求。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秦天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徐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