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徐松 林捷兴 方慕冰 闻坤 熊子恒 周雨萌 邹媛
08:0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延续稳中有进发展态势。

凌晨3点的华强北,1.45平方公里的商圈尚未苏醒,支持全场景L4级自动驾驶的小竹无人物流车,就已悄然穿梭在桑达工业园、赛格科技园之间。这些搭载自动驾驶技术的“城市智能体”,正破解着这片“中国电子第一街”日均150万件包裹的流通难题。

“十四五”以来,深圳奋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深圳的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78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3.68万亿元,年均增长5.5%;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延续稳中有进发展态势。

航拍深圳湾。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周红声 摄

技术深耕:

以科技创新重塑产业基因

深圳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今年5月,鹏城实验室中国算力网青年攻关团队荣获2025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其研制的“鹏城云脑Ⅱ”是我国首个自主可控的E级智能算力平台。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介绍,“鹏城云脑Ⅲ”预计明年建成,届时16000P的算力将实现“24小时训练16万天自动驾驶数据”的能力。

目前,深圳建成鹏城实验室、1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4家广东省实验室和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深圳综合平台等重大创新载体,全市各类创新载体超4000家,围绕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商业航天、具身智能与端边智能等11个重点领域启动重点产业研发计划。

通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在深圳“机器人谷”“机器人湾”,近10所高校形成强劲“智核”,上百家支撑机器人产业链的经营主体持续集聚。

优必选熊猫机器人。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赖犁 摄

生态织网:

以产业融合实现能级跃升

深圳以“人工智能+”为抓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坪山区以“车药芯智”为主导产业,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产业总产值近5000亿元,芯片制造产值占深圳60%以上,光伏电池设备全球市场占有率超60%,高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占全市近四分之一。

集群化发展,催生出新兴产业壮大新动能。在荣耀智能制造产业园,平均每28.5秒就有一台手机下线,这个行业首个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实现从智能手机制造向全球领先的AI终端生态转型。

10月9日,在比亚迪巴西卡马萨里工厂,巴西总统卢拉成为比亚迪第1400万辆新能源汽车车主。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说:“比亚迪在巴西,不仅是投资者,更是长期的伙伴。”深圳新能源汽车的全球化,已经从“出口”变为了“扎根”。

智造焕新,让传统产业迸发新活力。作为国内制鞋行业的龙头企业,百丽时尚集团通过全自动扫描系统7秒识别皮料瑕疵,电脑自动完成排版后,自动化切割设备30秒完成单对鞋皮样裁切,皮料利用率提升8%。

产业协作,为产业发展拓展出新空间。10月28日,深博(福田)产业园全面封顶,探索“研发在福田、制造在博罗”的跨区域产业协作模式。园区总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聚焦新能源、新型储能领域,预计建成后年均将有超亿元的产业增量。

机制破冰:

用制度创新厚植成长土壤

深圳牢牢抓住契机,着眼于解决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坚持顶层设计同基层探索有机结合,策划推出一批创造性、引领性改革举措,以改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动力全面激活。

作为全球低空产业“密度”最高的城市,深圳全速竞飞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

顺丰丰翼无人机。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毕晗 摄

2022年,《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出台,深圳市低空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成立,统筹推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率先抢跑低空赛道;2023年《深圳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印发,深圳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低空经济中心;2024年,深圳率先实现顶层立法突破,出台全国首部低空经济立法——《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构建“条例+行动计划+配套措施”政策体系。

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诸多产业,深圳同样形成政策支撑、产业聚集、应用场景落地的闭环。

大力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深圳印发《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目前已培育人工智能规上企业超2600家,先后发布近200个“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推动产业跑出“加速度”。

10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促进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发展若干规定》正式实施,破解产业发展瓶颈问题,助力深圳竞逐“万亿赛道”。

面向“十五五”,深圳将继续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为全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具有战略性、开创性、引领性的深圳经验、深圳模式、深圳标杆。

深入实施综合改革试点

高质量发展动力全面激活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实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5周年。

6月,中办、国办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在总结2020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寄望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回望过去五年,深圳牢牢抓住实施综合改革试点契机,坚持顶层设计同基层探索有机结合,策划推出了一批创造性、引领性改革举措,创造60多项“全国第一”,48条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推广,充分发挥了改革“试验田”的示范引领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五年来,深圳着眼于解决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着眼于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用制度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和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不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成立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创新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促进技术要素加快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迭代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年度工作方案,率先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率先放宽新业态市场准入,首创音视频“双录”电子签名模式,推出“行政执法监督码”“随信综合查”,创新“虚拟园区”“腾飞贷”“园区贷”等举措,充分激发市场活力。目前,深圳经营主体总量超457万户。

全面扩大高水平开放

双循环枢纽功能持续跃升

深圳智造手机、无人机、机器人等产品,走俏全球市场;西门子、苹果、亚马逊等外资企业加大在深投资;全球客商前来深圳,激活文旅消费市场……深圳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推进对外开放,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增创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成为展示中国开放包容、蓬勃发展的生动窗口。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深圳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8.9万亿元,占全国比重 9.5%;202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5万亿元,总量跃居全国城市首位,其中外贸出口连续32年领跑全国。今年前三季度,深圳累计进出口规模保持内地外贸城市首位,达3.36万亿元人民币,继续保持正增长,延续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

产业升级为深圳外贸注入强劲动力。传统产业加速转型,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产业协同形成发展合力,拓展外贸新空间。深圳持续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助力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培育外贸新产品、新业态、新品牌,外贸“含新量”持续攀升。

外资“引力场”效应持续凸显。“十四五”以来,截至2025年7月,全市新设外商投资企业累计达3.46万家、约占全国14.7%,近3年增量均为全国第一;实际利用外资约2742.3亿元,是“十三五”同期的1.2倍。

目前,全球共有180个国家和地区来深投资,累计在深投资世界500强企业超340家;全市有活跃的外资研发中心超200个,拥有研发人员超3万人。

深圳始终勇立潮头、走在开放最前沿,以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为牵引,推动多层次、多领域对外交流合作,在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中作基地、作平台、作通道、作枢纽,成为全球资本、技术、数据、人才等高端要素的配置中心。

全力打造创新引擎

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

“加强数学领域研究投入,将支撑人工智能、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发展,为深圳乃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今年9月,河套数学研究院正式入驻,担任理事长的国际著名数学家丘成桐院士为深圳高质量发展谋划基础科学研究。

“25%基础数学、50%应用数学、25%学科交叉与成果转化”,这样的资源配比将让河套数学研究院创新载体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事实上,深圳正在全力打造创新引擎,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

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合成生物、脑解析与脑模拟、自由电子激光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鹏城实验室、深圳医学科学院、深圳湾实验室等科研机构……近年来,深圳加速围绕基础科研领域展开布局,发力原始创新,通过强化科技供给有力地促进高质量发展。

目前,深圳拥有各类创新载体4000多家,在服务基础科研的同时,为产业创新提供强有力支撑,促使新技术不断突破,推动新发现落地转化。

深圳具备强大科研实力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也为创新深度赋能。深圳理工大学揭牌一年多以来,已吸引14位海内外院士、88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全职加盟,以七大学科交叉学院紧密贴合科技产业创新需求。

腾讯:推进AI等核心技术领域创新

记者4日在腾讯全球总部——腾讯滨海大厦里看到,一个立体球形屏幕展示着世界地图,上面布满星星点点,呈现的是腾讯微信全球月活跃用户分布——14.11亿,而13年前微信刚刚起步不久。

“互联网对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对生产力发展也有巨大推动作用;希望腾讯继续保持创新优势,为推动中国互联网发展作更多贡献。”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腾讯视察时殷切嘱托。

13年来,腾讯坚持技术创新、产业赋能和“科技向善”,持续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已经从中国互联网企业成长为世界级科技文化企业。

“AI浪潮势不可挡。”腾讯相关人员告诉记者,腾讯正持续将AI技术优势转化为社会价值。2024年腾讯营收已达6603亿元,同比增长8%;研发投入达706.9亿元,7年累计投入达3912亿元。截至2025年6月,腾讯在全球专利申请公开总数超过8.8万件,专利授权数量超过4.8万件。

这几年,腾讯大力推进AI、云计算等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自主研发的混元大模型迭代升级,核心成果密集落地。目前混元大模型已广泛应用于30多个行业,成为助力产业发展的坚实数字基石;腾讯在大湾区布局多个算力中心,携手2000多家伙伴服务22万家客户,覆盖全产业领域。

光启:推动超材料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从超材料基础研究到标准制定,再到实现超材料规模化生产……光启一步步推动我国超材料行业高质量发展。昨日,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表示,光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努力攻关超材料关键核心技术,在源头创新和产业化道路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持续推动超材料技术和产业的创新发展。

刘若鹏回忆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7日在光启考察时的情形,至今仍历历在目:“习近平总书记对光启提出‘争做新时期的钱学森们’。”多年来,刘若鹏和光启人时刻牢记嘱托,锐意开拓,奋力进取。

光启仅用十余年就构建了超材料的设计、研发、制造、测试全产业链链条,如今,光启推动飞机制造、电子装备、船艇制造、无人机、智能汽车等多个先进制造领域的相关技术、产品、产业链等方面实现了创新发展。数据显示,光启在超材料领域申报的专利为全球第一,为我国超材料专利数量排名位于全球之首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若鹏表示,展望未来,光启将以更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基础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原创技术研究等方面不断努力,推动超材料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发展。

数读深圳高质量发展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从2012年1.35万亿元,到2016年突破2万亿元,2021年跨越3万亿元,2024年达到3.68万亿元。

“十四五”以来,深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先后突破4万亿元、5万亿元大关,2024年达5.4万亿元,成为我国首个5万亿级工业大市;全部工业增加值接连迈上1万亿元、1.1万亿元和1.2万亿元台阶。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近4000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1.56万亿元,年均增长10.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9.5%提升到42.3%,2022—2024年连续3年每年跨越一个1000亿台阶。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璐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徐松 林捷兴 方慕冰 闻坤 熊子恒 周雨萌 邹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