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的野生菌,马上要被游客采绝了。”近日,一篇讲述大批量游客进入云南大理苍山掠夺式采摘野生菌的帖文,引发社会广泛热议。
采菌热的兴起,并非偶然。采菌子作为云南的特色活动,一些地方将此为卖点开发“采摘游”等项目,带动了这一活动的流行。另外,社交媒体的传播也为采菌的“走红”推波助澜。一方面,各种关于野生菌的美食分享、采摘攻略、“爆筐”经验分享的视频,不仅获得大量点赞和关注,还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另一方面,有人将其当成生财之道和流量密码,在网上发帖揽客,组织收费采摘活动,也是导致每天上万游客进入苍山采菌子的原因之一。
然而,凡事过犹不及,掠夺式采菌对生态的危害不容小觑。野生菌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它与树木、土壤以及其他生物相互依存。为采菌子“掘地三尺”,将落叶层反复刨开,不仅会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还会让野生菌数量急剧减少,甚至面临灭绝的风险,进而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采菌有风险,“菇勇者”不能当。苍山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游客贸然深入易遭遇迷路、失温等险情。而一旦进入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域,采菌更涉嫌违规违法。更重要的是,野生菌种类繁多,其中不乏有毒品种,误采误食剧毒野生菌轻则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重则危及生命。
面对野生菌采摘乱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整治。目前,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采取“卡点值守+违规罚款”等措施,当地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动态巡护,严禁掠夺式采菌、破坏生态的行为,从源头上“堵”住以采菌为“卖点”的违规商业行为。此外,要开展各种形式的野生菌识别、生态价值、生态保护和相关法规的立体科普,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
当然,平台也不能无所作为,应对误导大众的采摘网帖、商品进行清理,同时进行相应的风险提示,刹住“爆筐”的炫耀之风。
野生菌虽美,文明、理性采摘才是正道。作为游客,要做生态体验者,而非资源掠夺者,不妨放下铲子,拿起相机,在记录菌群与森林共生的奇妙景观的同时,满足好奇之心,传播自然之美。唯有人人都承担起文明责任,敬畏自然,方能在永续的和谐共生中,真正守住这份大自然的馈赠。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