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 加强城市文化营造 | 社科成果选粹

李晓兵
04-14 09:4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深圳需要内提市民素质、外树城市形象,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勇当新时代新文化先锋

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深圳需要内提市民素质、外树城市形象,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勇当新时代新文化先锋。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文化营造是构建城市文化软实力、创新打造和传播城市形象的重要基础。深圳开展城市文化营造,就是要提炼“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蕴含的先进文化特质,以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形式,凝聚起城市文化共同体发展的磅礴力量,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培育滋养现代城市文明。

提炼城市文化营造的核心和灵魂

深圳经济特区具有特殊的文化发展脉络,生发出国际性都市所蕴含的融合文化特质,包括“敢闯敢试”的改革创新文化、“和而不同”的开放包容文化、“青春梦想”的奋斗进取文化和“务实高效”的诚实守信文化。

“敢闯敢试”的改革创新文化。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深圳率先叫响“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等风靡全国的创新观念。深圳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在构建产业发展支持保障体系、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等诸多方面大胆探索,推动城市形象走向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作为全国“最互联网城市”,深圳依托数字技术发达和文化创意资源汇聚的优势,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增加。经由文化观念的创新、文化机制的改革、文化活力的释放,深圳为城市立起了全新的文化格局,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文化增量”。

“和而不同”的开放包容文化。深圳是改革开放后迅速成长起来的移民城市,以一种“英雄不问出处”“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开放胸襟,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构建了“和而不同”的城市包容文化。开放包容意味宽容、接纳和兼爱,这也是深圳成功打造“关爱之城”“志愿者之城”的深层逻辑,“助人者最乐,行善者最美”成为城市风尚。来自五湖四海的深圳建设者,通过文化认同形成“共同体”,不断推动城市改革开放、创新发展。

“青春梦想”的奋斗进取文化。深圳是个青春的城市,平均年龄32.5岁;是个梦想的城市,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能在这里迎来机遇、为梦想奋斗。深圳人以敢为人先、埋头苦干为“乐”,以创造奇迹、实现梦想为“乐”,以为改革开放破冰、为国家发展探路为“乐”,奋斗进取结出累累硕果。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等国家战略相继落地,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等发展指向日益明确,深圳将赓续弘扬特区精神,向着光明未来踏上新的奋斗征程。

“务实高效”的诚实守信文化。40余年来,深圳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真问题,用改革的成果谱写城市发展新篇。敢于直面城市前进乏力的难题,及时“腾笼换鸟”升级产业结构,提升了城市的生产与服务效能。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敢于啃最硬的骨头、挑最重的担子,勇担新时代新使命,用拓荒牛般的“实干”将蓝图变为现实。讲求效率、诚实守信的文化氛围,已然渗透到深圳市民的生活节奏和日常思维中。

锚定文化战略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

城市文化营造需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建新时代价值传播系统,为城市未来发展书写新的文化篇章。

加强理论建设。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阐释,高质量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的理论研究和成果提炼,做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是城市文化营造的坚实基础。“深圳智库联盟”聚集众多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应加快培育“社科深军”。深化重大文化课题理论研究,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深圳贡献。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国有传媒集团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文艺院团改革和文化场馆运营改革,推动重大文化设施运营管理模式创新。总结深圳原创舞剧《咏春》等城市文化IP塑造经验,持续完善提升原创精品创作经营机制,建立文艺精品创作项目储备库,投入资源培育文艺精品原创中心、首发首演中心、新业态消费中心。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建构多样化、多层次、精准化的文化供给体系,推出系列文艺精品,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加快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健全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机制,促进多层次多业态文化消费设施发展。打造好“吾城吾歌”新时代城市民谣歌汇、全民阅读、关爱行动、市民文化大讲堂等文化惠民品牌,加快建设重大文化设施和特色文化街区。

争当国际传播城市先锋。城市传播尤其是中国超大城市传播成为国际传播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它既反映了全球城市发展的普遍性,也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下城市发展的特殊性。提升深圳国际影响力,离不开城市对外传播效能的大幅增长。在当今新技术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城市传播为路径、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叙事的国际传播研究,将迎来全新的理论机遇和实践空间。要善于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打造立体化国际传播矩阵。持续推进“深圳故事”城市文明全球交流计划,探索建立全球文明倡议的践行机制,重塑全球叙事能力。也要着眼于文化产业国际布局,加快发展线上文旅消费、电子竞技等新型文化业态,推进网文、网游、网剧等文化“出海”,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

激发创新活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城市文化营造应以向广大市民提供普惠优质文化服务为目标,分众普惠、精准对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城市文化营造在宏观层面上,要立足大视野、宽领域,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城市发展各方面。微观层面上,要重视讲好普通人的故事,让人们在普通人的故事中感受共鸣,发现不凡。

创新传统文化表达方式。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优势,科学利用元宇宙、数字孪生、混合现实等技术,营造数字空间中的城市文化。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打造新的城市文化IP。推动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国内长演、海外巡演、国际驻演相关工作,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与港澳在创意设计、影视动漫、演艺音乐、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结合城市空间发展特征和精细化管理需求,对深圳的历史文化遗产实施活态保护与有机更新,推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市民日常生活,让“旧建筑”生发“新生命”、焕发“新价值”。扩大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加大对“非遗”项目传承、培训、宣传与推广活动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协同治理机制,鼓励第三方专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深圳需要内提市民素质、外树城市形象,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勇当新时代新文化先锋。

(作者系深圳市社科院文化所助理研究员)

编辑 秦天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李晓兵)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