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 社科成果选粹

李晓兵
2024-08-06 09:1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推进文化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提 要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推进文化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标《决定》有关文化领域深化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深圳要继续明确排头兵、先行者定位,勇当改革开放文化的先锋、中外文化交流交融的先锋、文化传承创新的先锋,在啃“硬骨头”、涉“险滩”过程中探路破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因素日益重要。以品牌建设为例,无论是企业品牌还是城市品牌,都是经济带有更强文化特性的具体表现。文化的存在看不见摸不着,属于非物质形态,却可以转化为物质财富,极大增强经济竞争力。从《决定》可以看出,文化的价值定位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位置更加重要。深圳的发展不仅要重视以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为代表的物质文明,更需要加快建设以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为表征的精神文明,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城市具有贮存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的独特功能,文化强国以文化强市为基础,文化强市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对于深圳而言,城市的物质文明发展已经迈入世界前列,但还需要加大力度建设高水平的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壮大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优化文化产业链分工,提升深圳文化吸引力。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激发城市创新创意活力的重要途径。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决定》明确“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改革措施,更加强调以立为本、立破并举、重在建设,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高举思想之旗,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在宣传普及上用心走心,做大做强正面宣传,汇聚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真正的文化领导权是一种建立在认同基础之上的领导权,靠思想、真理的力量让人心悦而诚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对一般性争论和模糊认识,不能靠行政、法律手段解决,而是靠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靠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用真理揭露谎言,让科学战胜谬误。

解放和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深圳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始终坚持围绕发展推改革,深化改革促发展,无论是宏观战略布局,还是具体领域的改革推进,都走在了全国前列。深圳歌剧院、深圳创意设计馆、深圳自然博物馆、前海博物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加快建设,深圳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深圳设计周等标志性、品牌性文化活动受到市民广泛欢迎,《咏春》《深AI你》 等文艺精品创作“再攀高峰”,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发展的能级和水平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决定》指出,要“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深圳可以从推动市场要素集聚,壮大文化科技领军企业,加强对文化类社会组织的支持力度,优化文化艺术生态及产业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入手,在提供决策咨询、规范市场秩序、扩大对外交往等方面凝聚合力,加快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

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网络生态。当今社会正经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历程,数字技术重塑了文化生态。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的内容、方式、模式不断变化,给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深圳持续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较早构建自媒体“部门监管+行业自律”体系,探索网络“执法+服务”模式,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决定》指出,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要求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深圳作为“最互联网”的城市,更加需要优秀网络文化的指引和滋养,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守护群众精神家园,营造清朗、安全的网络空间。

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提升“深圳故事”国际传播力。深圳持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城市形象综合营销为主题,采取多项行动措施,全面、立体、系统对外传播推广深圳城市形象。《决定》明确“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改革措施,为深圳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指明了方向。要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通过学术交流、人才交往、文化合作等形式,打造世界城市网络中的主要节点。要提升城市学术思想力,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高地。同时,落实好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广泛邀请国际友人讲述他们在深圳的工作生活见闻,做好“他者传播”,打造国际传播矩阵。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推进文化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标《决定》有关文化领域深化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深圳要继续明确排头兵、先行者定位,勇当改革开放文化的先锋、中外文化交流交融的先锋、文化传承创新的先锋,在啃“硬骨头”、涉“险滩”过程中探路破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作者系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编辑 王雯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李晓兵)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