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空间应当成为人和地方之间的感情纽带。图为深圳百姓书房。 深圳特区报记者 胡蕾 摄
提 要
公共文化服务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城市公共精神为使命。要以增强人民群众精神力量、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目标,加强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通过提供公共文化空间、产品和服务等,保障公民基本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作为服务主要提供主体,政府坚持公共性原则,以社会利益和公共权益为导向供给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市民基于共识性道德法则、文明理念、优秀文化开展生活实践,使人们获得精神意义上的文明自觉和丰富体验。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建构起城市文化领域,二者在发展目标、依托载体、实现路径等方面具有明显区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使命。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性”特征更为显著。就发展目标而言,公共文化服务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城市公共精神为使命。就服务载体而言,公共文化服务主要依托公共空间、公益设施等,明显区别于文化产业依赖产权空间、媒介渠道所提供的消费性、经营性文化服务。聚焦本体内容,公共文化服务以公共性文化活动、文化产品为核心,虽然不断融入科技手段、创新渠道等多形式创新要素,依然未改变“内容为王”、提升内容本体文化品位的基本逻辑;而文化产业包含动漫、影视、数字文化、艺术展览、装备制造、艺术品贸易等多种类型,更加强调文化的经济属性,与公共文化服务之间界限清晰。由此可见,公共文化服务难以实现完全的市场化,它需要合理引导和强力支撑。
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置于城市发展的突出位置,是全球许多城市发展战略选择的重要特征之一。公共文化服务在增强社会创新能力、凝聚社会向心力、推动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年来,深圳致力于加强文化建设,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总体而言,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注重公共性。区别于资本逻辑、工具理性的价值导向和理念,公共文化服务以公共性为特征,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肩负保障公民共享文化繁荣成果、提高公民公共文化生活品质、培育公民公共精神等重任。比如“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活动,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分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讨论经济社会发展,潜在承担了市民素养提升、文化交流、文明建设等社会功能,充分体现了它的公共价值所在。
第二,由“大而全”的文化设施向“小而美”的公共文化空间发展。人地关系是文化空间的哲学基础,易言之,文化空间应当成为人和地方之间的感情纽带,催生出人们的“恋地情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不能满足于建设地标式的公共文化设施,要将服务方向从满足人民文化需要向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转变,通过对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认同,形成人们的价值基础。因此,越来越多以精神向度、微观尺度为特征的、“小而美”的公共文化空间受到欢迎,如百姓书房、口袋文化公园等,因为它们往往与市民日常文化生活息息相关。
第三,致力于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城市是典型的陌生人社会,人员结构呈现出流动化、原子化和即时化特征,带来社会关系疏离、网络化个人主义等问题。公共文化服务通过一整套组织工具、落实手段和文化生产机制,应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精神动力不足、社会关系冲突等问题,调和社会矛盾,达到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的目的。例如,提供教育和培训,提升市民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鼓励社区举办文化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推动社区自治和自我管理。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不仅在于聚集人才,提升地方创新力,还包括传承本土文化、培育公共情感,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未来,政府要持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增强群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底的精神力量,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一是重塑“附近”空间,培育文化共同体。繁忙都市生活中,不少人对周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附近”消失使人们脱离人地关系,促进社会团结的情感和文化联系日渐薄弱。公共文化服务应当从供给侧加强对“附近”叙述的愿望和能力,在服务主题、推广人群、推广形式等方面更加注重“地方化”,利用地域特色、地方创新、传统文化开展精神文化生产与创造,重塑社会“附近”空间,强化市民与周边社会的情感勾连。公共文化服务日常生活化也至关重要,如多邀请本地各行业专家、多讲述本地故事、多在市民身边开辟“小而美”公共文化空间等,将文化服务“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居民日常生活。
二是强化精神交往,促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精神交往中的观念、判断、认知等精神活动推动交往者之间的价值认同、精神重聚。高质量的文化服务活动要巩固强化精神交往功能,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沟通和价值共享。例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的公共价值,使人们在精神文化的交往实践中正确认知自我;尊重友善、理解同情,在利己与利他相统一中形成符合社会道德的精神交往秩序;加速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城市实践,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共有的意义、价值与信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加强市民精神交往过程中,要尤其强调社会公众的主体地位,引入文化企业、公益性文化机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构等多元主体,从根源上解决公共服务供需错配、供给结构不平衡的问题。
三是加快数字融合,打造新的文化服务场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迅速在公共文化领域集成应用,催生了文化服务生产消费的新模式、新业态。但受制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理念滞后、政策支持精度不够等因素,公共文化数字化转型成效并不明显。数字时代加快数字技术与城市文化的深度融合,要求再造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机制和管理流程,并更加重视服务效能,强调市民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与幸福感。提升公共文化资源使用和互动效率,解决数字安全核心问题,加强跨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互联互通水平和便利共享程度,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标准化、精准化,推动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必经之路。
公共文化服务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城市公共精神为使命。要以增强人民群众精神力量、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目标,加强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者系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编辑 刘彦 审读 匡彧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