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董宇辉的直播间邀请了李娟。在整个直播过程中,这位撰写《我的阿勒泰》、曾经摘得人民文学奖桂冠的作家的确不太善于言辞,说话有点结巴,但这并不妨碍她表达的真实感、真诚感。
相比之下,董宇辉口吐莲花,妙语不断。有一个环节,为了赞美李娟,董宇辉用了一个排比句——“很多人喜欢你的欲言又止,喜欢你的纠结,喜欢你的犹豫,喜欢你过度思虑的自我否定,所有看似充满了矛盾和缺点的东西,其实背后只有一个人性的光,就是善良。”
对此,李娟停顿了一会儿说:“谢谢,这真是一坨巨大的赞美。”
事后,这一句“一坨赞美”果然引来“一坨争议”,并迅速登上热搜。
有网友迷惑:人家一口称誉纷至沓来,你咋用粗粝底色的量词“坨”来形容呢?
8月25日,处于风口浪尖的李娟发了一份声明解释,“娟姨是四川人,口音大。‘坨’是我常用的一个量词。”
对此,澎湃新闻评论道,“在直播间、镜头前,不可能做到每句话都精准表达,完全没有瑕疵和失误,对一些用词不当的口误、‘说错话’的表达,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公众都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事实上,看过直播的人都知道,李娟对于董宇辉并无任何不敬,而之所以会引发争议,这就有点像“跨文化传播”里的“文化折扣”——哪怕川陕相邻,董宇辉面对扎根于地域的川话“一坨”也难以明了,表现出差异文化的文化冲突不适感。
方言用语用法超越特定区域时,确实会带来“不同频”的信息解码“网卡了”之感。表面上看,此事件的起因在于不同方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网友们对此产生了误解。只是令人不快的是,在此事件中个别网友、粉丝并不关心谈话的整体内容,却特别挑出其中一些小细节,批评李娟“没有礼貌”,试图在两人之间制造对立、冲突,显然不利于营造健康、理性的网络舆论环境。
这样的做法既可耻,又毫无必要。
互联网时代,舆论场的“显微镜效应”愈加显著,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剖析。这种现象在推动公众人物言行透明化的同时,也容易滋生过度解读与过度批评。李娟因为她的文字广受读者喜爱,董宇辉也凭自身才华成为头部主播,这两人都是优秀的文化传播者,欣赏前者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贬低后者,反之亦然。
所以,我们应倡导理性、公正的舆论环境,鼓励公众人物在保持真实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免受无端指责的困扰。
编辑 周晓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