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火国产剧《我的阿勒泰》同名原著的作家李娟做客与辉同行直播间。直播期间,董宇辉用其一贯擅长的排比句赞扬李娟。而李娟回复:“谢谢,这真是一坨巨大的赞美。”此事引发了网络上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一场“社牛社恐”不同频的直播
直播中,董宇辉说:“很多人喜欢你的欲言又止,喜欢你的纠结,喜欢你的犹豫,喜欢你过度思虑的自我否定,所有看似充满了矛盾和缺点的东西,其实背后只有一个人性的光,就是善良。”
李娟听后回应:“谢谢,这真是一坨巨大的赞美。”董宇辉听到这样的回复后,也是在直播中随即笑谈表达惊讶。
与辉同行直播间二人对谈画面。
此外,在二人直播对谈的后半段,李娟7次提出是不是结束了?董宇辉以各种方式挽回局面;李娟多次面对提问感到错愕;李娟总结“好奇怪的一次访谈啊”……诸如此类尴尬“状况”的出现,让不少网友觉得直播“网卡了”,对话观感和氛围并不如想象中的流畅。
“一坨”巨大的赞美?李娟的这一表述,在网络上引发争议。有网友评论称,“毕竟,大家都知道‘一坨’通常用来形容什么。”
而针对两人对话出现“不同频”的情况,网络舆论中不乏各类犀利的评价:“假文化人遇到真文化人”“理想撞到了现实”“两个不同世界的人,硬要沟通,鸡同鸭讲”……
网友评论。
李娟发布《一坨声明》
随着有关董李二人直播争议的话题逐渐在网络上发酵走红,8月25日,作家李娟在其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了一篇名为《一坨声明》的文章,就相关此前直播中的争议用词和自身的直播状态作出回应。
李娟在其微信公众号发表声明。
李娟表示,“解释往往火上加油,解释往往扩大争论。互联网世界就是如此。本想缓段时间冷静一下再谈点什么,但娟姨心理素质差且气量狭隘,坐不住了。”对于近日网络上一些断章取义的言论,她感到“咚大的一坨震惊”。
之所以用“坨”回复董宇辉的赞美,李娟表示自己是四川人,口音大。“‘坨’是常用的一个量词,写文说话,常常脱口而出,各种破规则乱用,一坨人一坨猫一坨经验一坨悲伤之类。毫无隐意。”
而有关于直播中自己的种种状态,李娟解释道,自己确实不擅长镜头表现,表达容易产生歧义,她对董宇辉毫无抵触。
她表示此次直播很焦虑紧张,状态不好,容易忘乎所以,不知所云。此外,她对自己在直播中对于董宇辉的多次误解、刻薄以及突兀打断,感到愧疚,并称董宇辉是一个“印象美好的一个年轻人”。
文中李娟还回顾了网上的一些谣言,比如说她从小苦得不行,天天捡垃圾,还挨继父家暴……但这是根本没有的事,她也不知源头在哪儿。李娟在文章的最后,称自己接受这一切。她也奉劝某类人,“要是闲得没事就多喝热水,照顾好自己。”
与辉同行直播间二人对谈画面。
没有谁的“深刻”和“从容”是理所应当
一位是当红作家,一位是当红主播;一个擅长用文字讲述,一个擅长在镜头前口述。而这一场最高在线观看人数超过40万人的焦点对谈,却遭网友调侃为“直播尬聊”。这样两个似乎理应擅长沟通表达的人,好像没能把“表达”这件事情表达清楚?
不经意间,在“真假文化人”的争论中,网友不约而同都拿起了一本名为“先入为主”的直播观看攻略。
李娟显得不够从容?直播开始阶段,李娟表现出的焦虑和紧张是显而易见的。面对董宇辉排比句式的高度赞美,面对几十万在线观众,李娟在直播间中对自己即将面临的“表达”,有着一定的不安并开始自我怀疑。与辉同行直播间既往不乏知名作家做客,相较于他们的镜头形象,李娟似乎慌乱得让人有些意外甚至令人心疼。回应不当、总结不当、“状况”频出的镜头表现刷屏网络,这位当红作家事后坦言直播中自己感到“精力崩塌”。
跳脱纸面的李娟不是大家想象中的一位能言善辩的作家形象,面对镜头她有着自己谨言慎行的缘由。在直播间她说:“每个人活在世界上都难免会被误解,但可能我是一个作家,如果大家误解我,说明我没有表达准确,我没有做到最好。”
董宇辉是“文化伪军”?作为顶流直播带货主播,长久以来,董宇辉一直身陷“伪文化人”争议之中。一篇“离职小作文”被吐槽“卖弄辞藻不说人话”,赞美卢浮宫“众神归位、群星闪耀”遭评价“文化伪军”,此次对谈作家李娟,更是被调侃为“假文化人遇到真文化人”。对比李娟直抒胸臆的表达和毫不掩饰的情绪表露,董宇辉排比句式的赞美再度被贬为卖弄辞藻,流于表面。
其实无论是作为一名带货主播,还是具备舆论影响力的公众人物,镜头前的董宇辉人设都不该被舆论所捆绑左右。更何况,“真假文化人”的论调本就是一个伪命题。何为真文化?何为假文化?当戴着有色眼镜先入为主地期待一场直播时,当身处在观众“一较文化高下”的讨论语境里,镜头前的董宇辉便注定无法呈现令所有人都满意的所谓真文化人的“深刻”。
需要看到的是与辉同行的这一场直播对话,在全程没有介绍书籍的情况下,实现李娟作品销售量超过20万册。在双方粉丝为各自偶像互相争论之余,在纠结直播是否让真假文化人原形毕露之际,实打实的销售数据或许可以提醒我们,应该将更多的精力关注在积极的、真正有意义的方面。
如李娟在直播中所言,“(董宇辉的直播)确实帮助了很多偏远地方的,平凡且沉默的劳动者。”
编辑 薛锦瑜 审读 张蕾 二审 关越 三审 郑蔚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