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假”扑面而来。9月16日,商务部等9部门对外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提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调整每学年的教学和放假时间,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时间。”
事实上,春秋假的探索、试点早已开始,如浙江杭州、湖北恩施均已试点多年。前不久,江苏省、广东佛山等地,也发布了从今年秋天起安排春秋假的通知。可以说,春秋假已经在社会各界取得了广泛共识,就看各地如何更稳妥地落实了。
春秋假并非完全没有争议。此前,有部分家长就担心假期太多,孩子的学习时间不够用。对此,《措施》给了一个明确的前提条件,放假总量和教学时间不变。
这就要求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做好加减法。比如,冬季不寒冷的地区,可以适当缩减寒假,夏季不炎热的地区,可以适当缩减暑假,同一省份、同一城市,也可以将春秋假错峰设置。
假期的布局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科学论证、精准实施。在制定具体的春秋假政策前,不妨召集学校负责人、教师、学生及家长,多倾听他们的意见,找到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让春秋假尽可能地满足多元需求。
审视近些年的假期安排,一个趋势是可以看见的:假期分布在全年当中越来越均衡,与消费、文旅、科学作息结合得愈发紧密。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外,自然教育也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春秋季的气候与环境更适合出行,春之盎然,秋之静美,也都需要孩子们真正走进自然去感知。学校和家长不能简单地认为出门游乐就是“玩”,它同样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养分。
好政策,一定要落实好。春秋假,也从来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情。例如,不少双职工家庭可能就会面临“孩子放假了,自己还要上班”的尴尬,这就需要更多职能部门去引导企业单位落实更加灵活的带薪休假,与孩子的春秋假达成匹配,避免春秋假沦为“形式假”。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璐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