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放假,我上班?“春秋假”刷屏,这届家长喜忧参半

读特客户端 钟诗婷 综合
11:34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春秋假是在全年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总时长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缩短部分寒暑假,挪出几天时间,在春光烂漫的4-5月和秋高气爽的10-11月,给孩子们安排一个短假期

“神兽”们的假期日历,可能要上新了!

教育圈又迎来一个热词——“春秋假”

昨天(9月16日),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发文,再次提到“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消息一出,家长群里瞬间炸开了锅。


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官网

这个听起来“小而美”的假期,究竟是解放孩子天性的“诗与远方”,还是给双职工家庭徒增烦恼的“甜蜜负担”?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

“春秋假”空降热搜,到底是个什么假?

“春秋假”并非天外来客,也不是简单地增加放假天数。

简单来说,它是在全年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总时长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缩短部分寒暑假,挪出几天时间,在春光烂漫的4-5月和秋高气爽的10-11月,给孩子们安排一个短假期。

这波操作,其实早有伏笔。从2013年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到今年3月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再到昨天9部门的最新政策,国家层面一直在“吹风”,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

政策的初衷很美好:

为孩子“减负”:打破一学期长达四五个月的紧张节奏,让学生劳逸结合,有更多机会走出教室,亲近自然,拥抱社会。

为消费“加热”:创造“错峰出行”的黄金窗口,让亲子游不必挤在人山人海的黄金周,从而拉动旅游、文化等服务消费。

可以说,“春秋假”一头连着孩子的成长,一头连着经济的活力。

别人家的假期!多地已“尝鲜”,姿势各不同

此前,一些城市已经先行一步,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杭州:20年经验,托管服务兜底

作为全国最早吃螃蟹的城市,杭州自2004年起就推行春秋假,至今已有20余年历史。经过多年实践,杭州模式已相当成熟,不仅家长学生习以为常,还贴心地推出了免费托管服务,解决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有家长表示:“已经开始规划‘秋假+国庆’的长途旅行了,可以带孩子错峰去博物馆了!”

佛山:精准落地,时间表清晰

今年8月,广东佛山官宣,将在2025-2026学年试点春秋假。秋假3天(11月12-14日),春假2天(“五一”前后),共计5天。通知明确,假期不调休、不补课,并同样提供免费的校内托管点,让家长安心。

图片来源:佛山教育

江苏、成都等地:积极探索

江苏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五一”和“国庆”前3个工作日设为春秋假,打造“加长版”假期。成都教育局也表示,支持学校在征求家长意见的基础上探索实行。


图片来源:江苏省人民政府官网

从杭州的“春假连五一,秋假连国庆”9天豪华套餐,到湖北恩施、利川等地将春假与清明节“打包”连休,各地的探索可谓“因地制宜,各有千秋”。

一个假期,两种心情:网友热议

网络上,关于春秋假的讨论,俨然一部“冰与火之歌”。

  • 一方阵营:举双手赞成!这是“向往的假期”

错峰出游党:“太棒了!再也不用暑假去下饺子了。把年假攒到春秋假,带娃看最美的风景,性价比超高!”

素质教育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死磕课本不如去博物馆逛一天,紧绷的学习节奏终于可以喘口气了。”

学生心声“多几天假谁不开心呢?秋天那么舒服,正好可以和同学去秋游、远足。”

图片来源:网友评论

  • 另一方阵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灵魂拷问”派:“孩子放假,我们不放假啊!我们双职工家庭,谁来看孩子?年假请得到吗?工作交接怎么办?”这几乎是所有反对声音中最核心的痛点。



图片来源:网友评论

学业焦虑派:“刚开学收心,又放假玩野了。尤其初高中的孩子,课时那么紧张,会不会影响学习进度?”

2024年9月19日,有家长建议取消杭州市主城区学生的春假秋假。图片来源:浙江省民呼我为统一平台

“反内卷”派:“名为放假,实则转场。孩子从学校出来,直接被送进培训班,家长的钱包更瘪了,这不又增加了新负担吗?”

深圳的“冷静回应”: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这场讨论中,深圳的案例尤为典型。

今年3月,有深圳市民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建议推行春秋假,设想将寒暑假各缩短5天,拼成两个“10天+”的春秋长假。

图片来源:人民网“领导留言板”

当时,深圳市教育局给出了审慎而坦诚的回应,指出了三大现实难题:

1. 课时紧张:新课标下,课程内容本已十分紧凑,再压缩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压力山大。

2. 家长假期难配套:这正是前文提到的核心痛点,可能导致学生无人看管的安全问题。

3. 或加剧“双减”负担:孩子可能被推向校外培训机构,与“双减”精神背道而驰。

图片来源:人民网“领导留言板”

深圳的回复,并非一味拒绝,而是点出了春秋假需要跨越的现实鸿沟。

让“春秋假”成为真正的“黄金假”

“春秋假”的争议,本质上是教育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碰撞。它照出了当代家庭的育儿焦虑,也反映了社会配套机制亟待完善的现状。如何让这项好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学校放假、家长受累、孩子奔波于补习班”?

或许,这需要一个“组合拳”:

政策协同:教育部门的假期安排,需要与人社部门推动的带薪休假制度落实同频共振。

弹性机制:正如专家建议,可探索“必放+选放”模式,允许学校微调,并提供高质量的免费托管服务作为“安全网”。

社会联动:博物馆、科技馆、体育场馆等公共资源应在假期免费或优惠开放,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有意义的去处。

那么,对于中小学春秋假,你持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声音!

(资料来源:人民网、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新闻周刊、佛山市教育局、江苏新闻广播、湖北日报、央视网、杭州日报)

转载请标注来源读特客户端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张蕾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彭健

(作者:读特客户端 钟诗婷 综合)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