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亨通:爱上“深圳热” 把未来托付给她|赓续特区精神 锐意改革开放

深圳晚报记者 黄励铮
08-22 11:30

深圳晚报

给生活更多创意

摘要

对殷亨通来说,用镜头记录机场的发展轨迹是工作职责,更源自他对这座城市和这座机场的热爱。

8月3日清晨,一架编号为B-129X的校验飞机平稳降落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崭新的三跑道上。机坪上,来自深圳机场地面服务公司的殷亨通稳稳托住相机,记录下历史性的一幕——深圳机场三跑道飞行校验工作圆满收官。这张照片次日便登上《深圳晚报》头版。对殷亨通来说,用镜头记录机场的发展轨迹是工作职责,更源自他对这座城市和这座机场的热爱。

凌晨4点,殷亨通在机坪拍摄起飞前准备工作。

2019年,殷亨通踏上了西宁飞往深圳的航班,从此在这里安家。2024年,他镜头下的这座机场已成为内地第四个迈入“6000万量级”的航空枢纽。从劳务派遣工到正式员工,从摄影“小白”到获奖影片制作人、空港摄影志愿者团队负责人,殷亨通将自己的“青春航迹”汇入机场与城市的蓬勃脉搏。

1

初到鹏城

“热”是城市氛围

1999年,殷亨通出生在青海西宁一个普通家庭。2019年实习季,当多数同学选择在家乡就业时,他心里那股“想出去看看世界”的念头格外强烈。在此之前,他从未踏出过青海。

当看到校园里深圳机场的招聘广告时,殷亨通心动了。在他的认知里,深圳是座“一切皆有可能”的城市,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这些响当当的名字都汇聚于此。“如果能进深圳机场,这么大的平台,未来肯定有无限可能。”殷亨通没有过多犹豫,他收拾行囊,独自飞向两千多公里外的陌生都市。

飞机落地,海拔骤降,从青藏高原的苍茫辽阔到岭南大地的葱茏茂密,“热”成了他对深圳最直观的初印象。但这股“热”劲儿慢慢渗透进他对这座城市的感知:街上、地铁里,人们脚步快得顾不上擦汗;天南海北的口音交织,拖着行李箱、背着电脑包的身影随处可见,眼神里都带着股“闯”的劲头。“我慢慢懂了,‘热’就是这里的氛围,这是一座属于奋斗者的城市。”殷亨通喜欢上这种“热”。

2

身份破局

从劳务派遣做起

和许多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一样,刚入职的殷亨通遇到了“身份困局”,此时他的身份属于劳务派遣工,前景比不上正式员工。

“但这里是深圳,机会总会有的吧!”殷亨通没有消沉。他很快了解到,深圳机场有着成熟透明的管理体系,明确规划了不同序列员工的发展路径和转正标准。他憋着一股劲,活儿干得更细,还主动揽事——主持、演讲、竞赛,抓住一切机会提升和展示自己。

一次,所在科室要做宣传画册,任务落到他这个“小年轻”身上。对于专业设计软件,他见都没见过,就硬着头皮从最熟悉的PPT做起。每天下班后,他对着电脑反复琢磨,资料汇编、内容规划、页面设计,一星期后,熬出了一份虽不完美但很用心的初稿。

殷亨通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这份用心意外地为他打开了另一扇门。当时,短视频传播加速崛起,公司宣传任务也多起来,殷亨通临时接过了同事的单反相机。他从“门外汉”起步,靠“线上课程”自学构图、运镜、剪辑,一点点啃,一次次试,手上渐渐有了感觉。找他帮忙拍东西的人也多了起来,他从不推辞:“这是大家对我的认可,也是给我表现的机会。”

3

逆袭转正

容错环境鼓励成长

“这孩子不错,有特长。”2021年的一个下午,殷亨通的主管领导带着他向其他领导介绍。这一年,在机场这片鼓励创新、允许试错的土壤里,殷亨通靠着勤奋和自律完成了一道道“考题”,敲开了一扇扇晋升之门。

赶上深圳市举办“廉洁圳能量”微电影微视频征集,机场集团要选送作品,殷亨通主动挑起重担。他想到了自己在值机柜台的经历——偌大的机场,可以从一线岗位切入,比如行李逾重收费柜台,平凡岗位的坚守不就是最朴素的廉洁?对于这个跳脱以往宏大叙事的想法,起初他心里没底。没想到,领导同事听了眼睛一亮:“想法很新颖!先做出来看看,效果不好我们再优化!”这句“容错”的承诺像颗定心丸。他放开手脚,尝试新颖剪辑手法、玩特效、搞创意叙事,最终,这部名为《手与心》的微电影获得了深圳市“专家推荐奖”。

殷亨通

2021年底,经过层层考验,殷亨通的名字出现在深圳机场地面服务公司的正式员工名单上。期间,他还获评省、市“优秀共青团员”“深圳机场最美志愿者”,并成为“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连续四度获得民航工会摄影奖,牵头成立空港摄影志愿者团队……他的事迹被评为“宝安青年好网民”优秀故事代表,成为深圳机场人才培养的鲜活案例。

如今,殷亨通协助运营“深圳机场发布”视频号,28.3平方公里的机场有着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高效顺畅的出行流程、温暖细致的服务瞬间、充满科技感的设施、融入城市文化的艺术装置,都是深圳递给世界的“第一张名片”。他在运营中也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台风天坚守岗位的民航人、儿童乘机的小贴士、飞机换上的卡通“新皮肤”、停机坪上的美丽晚霞……“想让大家看到机场接地气、有活力的一面。”他说。

4

此心安处

从“回宿舍”到“回家”

2021年除夕,给殷亨通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刚学会AE软件的他,为了等一个动画渲染,抱着电脑熬了一宿。第二天在路边等公交时,他蹲在地上,从包里掏出电脑继续合成视频。空荡荡的街道偶尔驶过几辆车,卷起一阵冷风,异乡过年的孤独感涌上心头。这时,领导的电话来了,邀请他去家里吃年夜饭;以前班组的同事也发来消息,招呼他一起过年。最终,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那份暖意让殷亨通感动了很久。“来深圳六七年,就遇到过一个青海老乡,”他说,“但深圳从来不让我觉得自己是外地人,我们都是深圳人。”

刚来时,殷亨通和许多初到深圳的年轻人一样,租住在城中村。一间小公寓月租加水电网两千多,押金一交,工资就见了底。殷亨通硬着头皮跟房东商量,没想到对方摆摆手,爽快解约退钱。后来,他找到个便宜窝——月租800元的闲置民房,才落下脚。去年,他成功申请到了市里的租赁型保障房,搬进了一室一厅的小家。“以前下班都说‘回宿舍’,现在我都说‘回家’了。”说起这个,他脸上漾开笑容。

在工作中,殷亨通也结识了女友。工作稳步向前,生活有了归属,对这座城市的认同和依恋越来越深,这是殷亨通所经历的成长,也是发生在不少机场青年员工身上的故事。

“就在深圳了。”和家人、朋友们谈及未来,殷亨通的语气坚定。这条从青藏高原飞出的“青春航线”,将继续翱翔在深圳经济特区的广阔蓝天。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高原 审读 伊诺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徐雅乔

(作者:深圳晚报记者 黄励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