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盐田街头,63岁的郑春娟身着义工服穿行于高楼之间。榕树荫下,她仰头指向烟墩山国际友好公园的方向:“那里有棵榕树,是我和丈夫在1990年亲手种在盐田幼儿园的,如今它和深圳一样长成了参天模样。”
36年光阴流转,从幼儿园教师到义工队组建人,郑春娟扎根盐田。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浓缩了无数普通深圳人的缩影——来了就是深圳人,是选择;我与深圳共成长,是历程;个人与城市互相成就,是答案。
郑春娟
播种
在荒芜里种下希望与绿荫
1989年,郑春娟的丈夫来到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她追随丈夫来到盐田幼儿园任职。当时盐田尚未设区,盐田幼儿园所在地隶属沙头角管理区,1990年与罗湖区合并,更名罗湖区盐田街道。
20世纪90年代,郑春娟(前排右二)在盐田幼儿园留影。
“一条坑坑洼洼的泥巴路,路灯稀疏得像星星”——这是特区拓荒岁月留给郑春娟的盐田初印象。郑春娟任职的盐田幼儿园是盐田当时唯一一所幼儿园,简单的两层半矮楼,一楼是教室,总共3个班,8名教职员工要负责百余名孩子的教育以及生活;二楼有个杂物间改的宿舍,摆张床就转不开身,卫生间都要与孩子们共用。
“白天在一楼教书,晚上在二楼睡觉,幼儿园就是家。”郑春娟回忆道。这逼仄的“家”,正是深圳经济特区起步时无数创业者与建设者共有的生活剧本。
一个班平均只有两名老师,不仅要教语文、数学、画画、唱歌、体育,还要管孩子们的饮食起居:哪个小孩尿了裤子,要亲手洗好晾晒;厨房忙不过来时,老师还得去帮忙炒菜、盛饭。郑春娟笑着说:“我们是集保姆、老师、勤杂工于一身。”
初来深圳,郑春娟在寂静的夜晚难以入眠,窗外没有明亮的灯火,只有远处农房偶尔的星点微光。“来的时候想过离开——到处黑黢黢的,还不如老家!”但一想到明天还有一百多个娃娃需要她、等着她,郑春娟便劝慰自己:“深圳人哪有怕苦的?咬咬牙,生活就亮堂了。”这朴素的信念,支撑着她和无数同路人。
面对幼儿园周围荒芜的景象,郑春娟心中萌生了“造绿”的念头。她发动丈夫及其单位的团员来幼儿园搞建设,铺草坪、种树苗。1990年,她和丈夫在幼儿园饭堂门口亲手种下一棵榕树,这抹稚嫩的绿意,后来长得郁郁葱葱,成了孩子们课间最爱聚集玩耍的地方。
30多年过去,榕树已亭亭如盖,在2023年盐田幼儿园扩建时被移植到烟墩山国际友好公园,继续见证盐田的变化。
抽枝
城市年轮里的共生印记
风催木长,树冠越过园墙的时候,盐田区政府的牌匾也已挂起。1998年,罗湖区盐田街道正式更名盐田区盐田街道,幼儿园扩至十余班,添了钢琴、电脑,新来的保育员接过了老师手中洗晒尿布的水盆——这是特区精细化发展的一个细微投影,专业分工带来了效率与质量的提升。
在幼儿园工作的10多年里,郑春娟坚持一项特别的工作:家访。
“不是只对表现不佳的孩子家访,每个小孩都要家访。”在公共交通不便的年代,郑春娟徒步穿梭于盐田的街巷,最远的单程要走半个小时,但是她却一点都不觉得麻烦,因为她深知,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塑造未来深圳人的起点。
作为同时掌握普通话、潮汕话、客家话和粤语的老师,郑春娟用方言安慰胆小的孩子,一句乡音叩开无数心门。口口相传下,家长都争相把孩子送到她的班里。这份耐心与责任感,是无数特区教育工作者为这座城市未来默默耕耘的普遍写照。
盐田的巨变在20世纪90年代悄然加速。郑春娟亲眼见证了盐田港巨轮往来,集装箱堆场取代滩涂;商品房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公交从人力售票的竹椅车升级为无人售票的空调巴士;昔日坑洼的土路铺成柏油大道……郑春娟调侃道:“以前去沙头角,坐巴士要跳半天‘摇摆舞’,现在地铁10分钟直达。”
郑春娟一家的生活也经历了许多变化:工资提高了,从单位宿舍搬到了商品房;2008年,郑春娟从幼儿园进入社区工作站,她挎着计生登记本走街串巷,亲历经济特区人口管理的转型与变迁。
成荫
凡人微光汇聚志愿之都
2013年,50岁的郑春娟退休了。但社区工作人员一句“阿姨,来建个义工队吧”,让她开启了第二段人生。她从培养幼苗的园丁,转型为播撒文明种子的城市守护者。
凭借社区工作经验,郑春娟成功组建沿港社区义工队,从十几人起步,逐步壮大。“最早是站马路口劝导交通,后来搞环保,捡垃圾、巡查沟渠……”烈日下的每一次弯腰,街头的每一句劝导,都化作盐田文明底色的鲜活注脚。
退休后,前排郑春娟(左一)积极参与志愿活动。
除此之外,郑春娟还加入了中英街雷锋爱心义工队、盐田区反邪教义工队,积极参与深圳市控烟社会监督、拘留所帮教、国民体质测评等众多志愿活动,一周7天,她有5天在义工岗。12年来,累计组织志愿活动2536场次,个人服务时长超8700小时,她先后获评深圳市“五星级义工”“百优志愿者”、盐田区“五星级文明大使”“环保达人”“文明达人”……荣誉纷至沓来,她却朴实回应:“每当我帮助到别人时,我就感觉很开心。”这份“助人即悦己”的纯粹,正是深圳能成为“志愿之都”的深刻社会基础与市民精神源泉。
郑春娟的故事,不只是一个普通盐田人的30年,更是深圳经济特区45载壮阔篇章中一首由无数普通人谱写的交响诗。在郑春娟身上体现了“深圳梦”最本真的模样: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始于微末的坚持与爱,是紧随城市发展的脉动,在各自岗位上扎根、抽枝、成荫,最终汇成一片能滋养整座城市的生命森林。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万晖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创新之城深圳,也是“爱阅之城”,多年来一直深耕全民阅读。在地铁、公交上,在公园草坪、长椅上,在各具特色的书店、书吧里……你经常能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看到深圳人读书的身影。从社区的公共图书馆、街边的“24小时书吧”,到连续举办25届的“深圳读书月”,文化的力量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起来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可以是你在通勤地铁上,读散文的片刻惬意;可以是你周末在莲花山公园,铺块餐布边晒太阳边翻书的悠闲;也可以是你深夜路过24小时书吧,透过玻璃看到陌生人专注读诗的温暖剪影~让我们一起收集这些闪光瞬间,让书香在交流中传递,让更多人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温度! 【本期话题】#爱读书的深圳人# 【活动礼品】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活动时间】即日起-9月20日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3位用户分别送上有你“圳”好深圳盒子1份和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兑奖方式】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为入选用户发送短信收集领奖信息,请您注意查收。
00:11
小梅沙畔,邂逅今日绝美落日 图为拍摄于9月11日,捕捉到深圳小梅沙的落日美景,那温暖的色调,将海、山、城都渲染得如梦如幻 。#读特小记者#
03:09
《好日子》
00:42
#水木年华25周年巡演深圳站 很幸运在读特抽奖活动抽中了水木年华的门票!谢谢读特实力宠粉,请我看了秋天的第一场演唱会! 散场时体育馆的灯亮起来,耳边还飘着《一生有你》的尾音,身边的人还在哼着“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后援会让我们去老师们的酒店等合影,合影后在吃烧烤的地方偶遇缪杰老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缪杰老师非常接地气,把刚在舞台上闪着光的青春,突然拉到了眼前的小桌子上。 演唱会时有多热血,宵夜就有多踏实。他没舞台上那么“亮”,穿简单的T恤,《在他乡》这首歌太适合在深圳奋斗的我们;缪杰老师还是我老家黔东南榕江县的荣誉村长,对粉丝十分亲切。许多人当年第一次听《启程》是在二十年前的校园里,那时《完美世界》是真的很火。我们把《一生有你》唱给他听,他还随着我们的节奏打着拍子。 临走时我说“榕江见!”,他也回我“榕江见!”。那些藏在旋律里的晚自习、毕业季、第一次离家的夜晚,被他在台上一唱,就全活了过来;而这顿没什么讲究的宵夜,更像给这场青春回忆加了个温暖的注脚——原来陪我们长大的人,真的就像身边聊得来的朋友一样,亲切又真诚。 谢谢读特助我圆梦,希望读特继续为用户带来更多福利,比心~
【图片动态】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