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民治一小区垃圾点距阳台不足十米,居民“闭窗度夏”!困局待破

晶报记者 白念平 曾广霖
07-21 11:21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近几日,家住深圳龙华区民治街道民乐翠园小区1栋的住户们,指着家中紧闭的窗户,无奈又愤怒。自2022年民乐翠园小区撤掉各楼栋垃圾桶,将所有垃圾集中堆放在正门转运点后,距离转运点不足10米的1栋居民便饱受垃圾气味困扰。

“阳台与垃圾点的直线距离不足10米,家里常有浓郁的气味”“晒出的衣服都带着垃圾的臭味”“近三年,每天不敢开窗”……近几日,家住深圳龙华区民治街道民乐翠园小区1栋的住户们,指着家中紧闭的窗户,无奈又愤怒。自2022年民乐翠园小区撤掉各楼栋垃圾桶,将所有垃圾集中堆放在正门转运点后,距离转运点不足10米的1栋居民便饱受垃圾气味困扰。

住户黄女士称,尽管她与多位邻居持续向物业及社区投诉多年,但问题始终未解。近日,他们再次向晶报反映了这一情况。

居民投诉场所现场图。 民乐翠园1栋 居民/供图

居民投诉:衣服晾阳台,满是垃圾的味道

7月15日,晶报记者来到民乐翠园小区正门前,看见十几个大型垃圾桶零散摆放,还有部分垃圾桶被置于伸缩式雨棚和敞开式帐篷下,距离最近的1号楼不足10米。33℃的高温下,腐臭味弥漫在空气中,偶尔有蚊蝇围绕着渗漏的厨余垃圾盘旋飞舞。这里,是小区唯一的垃圾转运点,也是1栋居民的“痛苦之源”。

7月15日18时左右,记者在民乐翠园小区正门看到十数个垃圾桶零散摆放。晶报记者 曾广霖/图

伸缩式雨棚内的垃圾桶。晶报记者曾广霖/图

“我住在这十年了,近三年根本不敢开窗,一开窗就是刺鼻的臭味。到了夏天还有很多蚊虫苍蝇。”黄女士无奈地说,而更令人难受的是,“晒出的衣服总有垃圾的臭味”。她表示,部分住户已因无法忍受这种环境而搬走。

新住户同样煎熬。刚搬入1栋1单元半个月的郑女士戴着口罩,声音透过口罩传来:“厨房、卫生间根本不敢开窗,一开就能闻到浓烈臭味。”站在单元门口,她坦言即使戴着口罩,也能闻到不时飘来的臭味,“可以想象平时路过有多难受,更糟的是,苍蝇还会飞到楼上。”望着成排的垃圾桶,她发出质问:“全小区垃圾点就设在我们1栋楼下,整个小区是干净了,却要1栋住户独自承受恶臭,这公平吗?”

同样入住仅半个月的苏先生,感受更为直观。他的家在1栋1单元3楼,阳台与垃圾点的直线距离不足10米。“家里每天弥漫着非常浓的味道。”最令他揪心的是家中2岁的孩子,“我十分担心这种环境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据他观察,垃圾点常堆积五六十个垃圾桶,高峰期甚至达到八十多个。

面对困境,几位受访居民提出了明确的解决诉求:切实落实垃圾分类,单独并及时清运易腐臭的厨余垃圾;在每栋居民楼下分散设置垃圾桶,避免全小区垃圾集中于正门。

然而,多年的反馈与投诉却石沉大海。“在业主群多次@物业主任、打电话、投诉到社区、在相关平台反馈……但物业总是敷衍说‘等消息’,感觉就是不作为。”黄女士说。苏先生称:“妻子联系物业,对方回复‘处理不了’;向社区投诉后,得到的反馈是‘计划9月更换垃圾清运公司,届时可能改善’。最关键的是现在这高温的两个月,他们没有任何临时的解决方案!”

管理方回应:空间困局难解

7月17日,晶报记者就居民投诉联系了小区物业、民乐社区工作站及民治街道办。当天,物业及社区相关负责人到达现场,回应记者采访。

面对质疑,小区物业吴经理首先解释了正门作为唯一转运点的“历史成因”:民乐翠园是2002年入伙的老旧小产权小区,设计容纳2800户,实际居住近8000人。实行垃圾分类后,按规定必须使用660升大型标准桶,取代原先各楼栋分散的小型垃圾桶。然而,小区先天不足,缺乏配套的垃圾中转站或专用垃圾房。面对日均40余桶(周末更多)的垃圾量,出于清运车辆进出便利的考量,“只能”将正门设为临时转运点。

吴经理还介绍,物业曾尝试将垃圾点位挪至小区后方拐角,但同样引发其他楼栋居民强烈反对。“确实没有地方能分散放置,放哪都有人反对,只能维持现状。”他表示当前措施仅限于增加清运频次(每日至少四次)和冲洗消杀力度。至于根本性解决方案,则被“押宝”在9月30日:届时与现清运公司的合同到期,将更换新公司。吴经理寄望新公司“和垃圾站是一体的,协调能力会更强。”而对于当前清运公司的履约不力,他透露了制约手段:“如果(清运公司)确实持续无法满足清运需求,这属于违约,我们会向公司反映,争取提前终止合同。”但在合同到期前,物业能做的依然被动:“垃圾满了就电话催清运车”。

民乐社区相关负责人同样表达了选址困境,“过去几年陆续有零星投诉。社区也曾协调物业尝试在小区后方选址,但因后几栋居民强烈反对而作罢。”社区方面将近期问题加剧归因于“今年5月整个街道保洁公司更换后,新旧公司衔接不畅,且现公司运力不足,导致垃圾清运不及时”。

民治街道相关负责人则在电话中声称“近两年未收到相关投诉”,表示“将联合社区协调物业,研究一个优化方案”。

析因与进展:老旧小区硬件不足,台风后将尽快新建一处遮蔽设施

晶报记者实地走访民乐翠园小区发现,这个拥有近8000名居民的老旧社区内部空间局促复杂,大型车辆通行困难。主干道两侧零星分布着少量桶点,每个点位放置了2个左右的660升标准桶,本就狭窄的路面还被密集停放的电动车挤占。连接各楼栋的花园小道更是狭窄曲折,小区虽有侧门、后门两个出口,但侧门依旧通向内部区域,后门出口道路则长期被两侧停放的汽车堵塞,部分楼栋底层垫高的特殊结构更压缩了可用空间。

据了解,民乐翠园1栋居民的困境实则是多重结构性矛盾交织的结果:一是政策执行与硬件缺失的冲突,垃圾分类政策要求集中转运使用大型垃圾桶,但老旧小区普遍缺乏配套的垃圾中转站或专用垃圾房,所谓“合规”的集中转运点便被强行嫁接在距离居民楼不足10米的位置。二是空间分配不公与邻避效应,全小区日均40余桶垃圾长期集中于单点处理,其衍生的环境污染、健康风险等隐性成本几乎全部转嫁给距离最近的1栋住户,造成显著的空间不公。而当寻求替代方案时,“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邻避效应立即触发,使选址尝试陷入居民互斥的死循环。三是清运体系脱节与履约不力,清运公司运力不足、新旧公司交接不畅、履约不到位等问题叠加,造成垃圾滞留、清运不及时。在盛夏高温催化下,滞留垃圾加速腐败变质,使集中堆放点的负面效应急剧放大。

7月17日,在多方沟通下达成的短期方案包括:街道与社区承诺协调物业研究优化方案,并由社区负责监督物业履约。1栋居民“分散投放以缓解臭味集聚”的诉求,因被视为违反现行集中转运政策的要求,被物业否决。

7月18日,晶报相关视频报道发布。

扫码看视频。晶报记者 曾广霖

7月19日,居民反映,街道、社区、物业工作人员到达小区了解情况,10余名居民自行提前守候,渴望获得实质性解决方案。

7月20日,居民观察到原来堆放在小区内部正门的垃圾桶被挪到了小区正门外。晶报记者询问居民感受,有居民表示:“味道好一点了,但不确定是因为垃圾桶挪到了门外,还是因为下雨。如果只是简单挪到门外,那是治标不治本。”也有居民直言:“风一吹,气味也没好到哪里去。”

7月20日,原来堆放在小区内部正门的垃圾桶被挪到了小区正门外。民乐翠园1栋居民/供图

7月20日下午,民治街道向晶报记者做出进一步反馈。街道表示已立即组织物业、城管等相关部门和民乐社区到现场实地调研、约谈物业负责人,听取居民诉求。后续,街道将从三个方面优化、解决垃圾投放点的问题:一是督促物业在垃圾投放点设置合理数量垃圾桶,并将多余垃圾桶清运完毕;二是协调保洁公司加大清运频次和保洁力度,确保现场干净整洁;三是推动小区外围选址建造新的垃圾投放点,力争既方便居民投放,又便于及时清运。关于新的垃圾投放点,街道进一步说明,已选定在小区附近(非内部区域),将建设一处相对密封的垃圾遮蔽设施,因工程涉及土建施工,将在近期台风过境后尽快开工。

对民乐翠园1栋的居民来说,他们需要的是一个“不再需要紧闭门窗的夏天”。后续进展,晶报记者将持续关注。

编辑 阎建伟

(作者:晶报记者 白念平 曾广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