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里,电脑屏幕上的虚拟玉米正在“生长”,调整叶片角度,光合效率数据实时跳动,模拟干旱环境,根系吸水策略自动优化——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深圳理工大学未来农业研究院特聘副教授雷仝团队正在落地的“AI驱动作物CAD系统”,它正推动AI种地从构想变成现实。

高粱冠层三维模型可视化
“实验玉米被弟弟崩成了爆米花”“精心培育的幼苗被‘猫学长’啃光”……农学生的这些笑中带泪的短视频,藏着农业科研最无奈的痛点:播种等时节,生长靠天定。实验作物被意外破坏、极端天气毁了一季收成、病虫害让数据归零成为常态。而雷仝团队研发的“农业CAD”,就是要在播种前就预演作物一生,让科研与生产都告别“看天吃饭”。

网络视频截图
从实验室到田间:“农业CAD”的核心价值
机械工程师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画图纸造机器,建筑师用BIM(建筑信息模型)建虚拟城市,芯片设计师靠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规划电路——这些工程化工具让复杂制造变得更精准可控。但农业领域长期只有经验积累,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平台。如今,生成式AI让这一切成为可能。雷仝团队给植物、土壤与环境在内的作物系统装上“大脑”,打造出了一个能完全设计、仿真作物系统的数字平台——农业CAD。
在这个数字平台上,小到叶片的光学特征、根系的生长形态,大到田间的水肥配比、气候响应策略,都能可视化调整、可量化测试。比如在虚拟大豆田里,通过AI生成作物生理物理参数,就能模拟不同光照角度下的光合效率;针对干旱地区,系统可提前预测不同玉米品种的产量表现,帮农民在播种前就选对种子。这种“先设计后种植”的模式,正是农业从“经验科学”走向“工程化”的关键。

模拟大豆田
破局自然难题:生成式AI如何赋能“农业CAD”?
为啥过去几十年都造不出真正的“农业CAD”?答案藏在善变的自然系统里。作物不是固定的工业零件,而是活生生的组织系统:叶片会追着光照调整角度,根系在土壤里随机延展,气候影响从分子层面渗透到生态层次。这些复杂的动态很难用固定公式精准刻画。
没有生成式AI,作物系统的复杂性无法被有效参数化。科学家能测出叶片的光合效率,也能用公式算清根系的吸水规律,却始终无法将这些碎片化信息拼成完整模型——直到生成式AI出现,才打破了这一僵局。与传统模型的固定公式不同,生成式AI通过海量数据摸清植物、土壤、气候的脾气,直接生成符合科学逻辑的虚拟系统,为“农业CAD”建起模拟自然对象的“原件库”,比如:生成叶片光学特征,替代实验数据支撑能量模拟;重建高粱冠层结构参数,还原作物立体生长规律;刻画光合与蒸腾的耦合关系,揭示环境与生理的交互规律。有了它,农学生第一次具备了在电脑里“种庄稼”的能力。
技术闭环:三步实现“从设计到落地”
目前,雷仝团队研发的“农业CAD”正形成“数据生成—虚拟仿真—智能设计”的完整技术链,每一步都紧扣生产需求。
数据生成阶段:AI学习多模态农业数据,补全传统实验中的参数,比如叶片光热学特征、土壤养分动态等;虚拟仿真阶段:结合光合作用模型、辐射传输模型,模拟光、水、CO₂与能量在作物系统中的动态流动,构建出作物生理—环境交互的虚拟实验平台;智能设计阶段:以“最高产”“最省水”“最大光合效率”等目标为导向,利用AI自动优化作物结构与环境配置,输出可直接落地的方案。

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获得叶片光学特征进行辐射传输计算
深圳:最佳试验田与输出港
提起深圳,人们常想到高楼与芯片,却很少将它与农作物联系起来,但数字农业的未来,拼的不只是土地,而是算力、硬件与产业生态的结合——这恰恰是深圳的核心优势。
雷仝认为,“农业CAD”并不是单一的软件,它需要GPU提供算力支撑,需要无人机光谱相机采集数据,需要智能机器人落地应用。而深圳拥有全球最完备的硬件产业链,从芯片到机器人一站式配齐,能让实验室算法最快落地为田间工具。同时,深圳的高密度城市格局,让垂直农场、植物工厂等新型农业模式有了绝佳试验场,这些场景正是“农业CAD”的核心应用领域。

垂直农场效果图
雷仝期待,随着技术完善,“农业CAD”在未来或将彻底重构农业生产场景:在科研端,农学生不用再担心实验意外,虚拟平台可无限次重复测试;在田间,农民通过手机就能获取AI优化的种植方案,精准调控水肥与光照;在城市,垂直农场依托系统实现“按需生产”,让蔬菜从种植到上桌的周期缩短一半。
未来的农业,将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活,而是像设计产品一样精准可控的数字产业。深圳理工大学未来农业研究院副教授雷仝团队研发的“农业CAD”,正站在这场变革的前沿——2025年,在深圳,AI种地真的来了。
(受访对象供图)
编辑 李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潘未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