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这所高校“学种地”的队伍又壮大了!在种地中迸发科研灵感

王宇
10-24 11:02
摘要

近日,深圳理工知行耘舍社团举办了一场秋播活动

还记得五龙出阵山脚下那块叫“袁小田”的农田吗?自从叶顾霖、熊晨曦、李之城等深圳理工大学2024级本科生去年冬天把它开垦出来后,现在已有70多名本科生加入到袁庚书院这个叫知行耘舍的社团,其中还有30多名大一新生。

近日,深圳理工大学知行耘舍社团的成员拉着该校未来农业研究院院长、合成生物学院副院长、讲席教授杨贞标举办了一场秋播活动,种下的是杨贞标给大家准备的用于科研的小型化番茄苗、中国野生型大豆种子以及美国推广的大豆品种等,还有国际草莓研究领域专家、合成生物学院讲席教授、未来农业研究院研究员刘重持捐赠的实验室二倍体草莓苗。

“这些番茄不是用来吃的,它们体型小、生长周期短,发育过程却和普通番茄完全一致,非常适合用来做研究材料。”杨贞标说,植物对地球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作用,从地上的杂草到高大的树木,植物可以为人类提供粮食、材料、药物等。“之前Rainer Hedrich教授给大家上课时提到的捕蝇草,就有‘捕食’昆虫的神奇特性,这就是植物世界的魅力。”

田垄间,有的同学负责播种,有的同学记录种子品种与种植位置,还有的同学忙着清理杂草、修整排水沟。

大一新生李晨慧手里握着小铲子,一脸兴奋,因为这是她第一次种地。实际上,她感兴趣的是微电子专业,但这次秋播却让她迸发出了新灵感:“老农凭经验就能判断土壤好坏,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结合相关数据开发一款‘老农芯片’?往土里一插就能检测土壤状况。”她一边铲土,一边计划着未来的学习方向,想重点关注传感器技术与信号处理,探索开发便携式土壤检测设备的可能性。

同样,2024级本科生、知行耘舍负责人叶顾霖也在“袁小田”的种植活动中找到了新的科研方向。他在跟随合成生物学院讲席教授胡强进行微藻研究过程中,意识到微藻在土壤中有储存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接下来,我想借助‘袁小田’的种植条件,尝试引入微藻改良土壤,进一步探究微藻与土壤、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这里不只是种地的地方,更是我们的‘天然实验室’。”在大一学生徐心玥看来,“袁小田”虽然只有150余平方米,却将学习科研从课堂和实验室延伸到了田间地头。“看着种子入土,就像看到科研的‘前世’,了解它们怎么生长,未来才能更好研究它们的‘今生’。”

据悉,此次秋播后,知行耘舍将持续记录作物生长数据,定期开展浇水、施肥、除草等养护工作。未来,社团还计划与未来农业研究院、合成生物学院合作,把“袁小田”打造成集果蔬种植、成果展示、科学普及、劳动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实践基地,同时承担“青春林”乌干达十树樟、蕨木患等珍稀树木的检测养护,以及书院鱼菜共生系统的搭建工作。

其实,除了立足于“袁小田”开展日常耕种外,知行耘舍还在今年9月深圳理工大学科普周期间举办了科普知识竞赛,聚焦节气文化与农学知识,通过趣味问答、游戏闯关的方式,帮助同学们深化对传统节气与农业科学的认知,激发大家对植物世界的探索兴趣。

如今,“袁小田”仿佛不只是一块农田,更像是深圳理工大学“三院一体”育人体系的一个生动缩影:在这里,劳动实践的汗水、科研探索的思考、生态教育的理念正在同频共振,让“修德正身、知行合一”的校训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成长。

深圳晚报记者 王宇 通讯员 李韵

(作者:王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