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科技手段延伸医疗服务半径、提升家庭健康管理效能?第二届北上广深城市医疗卫生建设大会给出了答案。该会议于10月24日至26日在深圳举行,深圳市马博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马博士公司”)携其自主研发的“马博士健康AI机器人”系列产品亮相大会。
从自主检测多项生理指标到AI中医辨证,从跌倒自动报警到远程视频诊疗……这款机器人以“服务闭环”与“科技普惠”为核心,通过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与移动机器人技术,给家庭健康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第二届北上广深城市医疗卫生建设大会现场。
应对多场景需求
健康AI机器人寻求功能闭环
面对差异化的家庭健康管理场景,马博士公司展示了桌面款与移动款机器人产品。
桌面款机器人(M1)集成了堪称“微型体检中心”的全面监测功能。据介绍,用户可在该款产品上自主完成血压、心率、血氧、血糖、血脂、尿酸、总胆固醇乃至心电等多项关键生理指标检测。
此外,产品结合了AI中医舌面诊、脉诊、红外诊疗等数字化手段,接入远程视频诊疗,试图将监测、评估与咨询环节衔接起来,打造家庭健康管理闭环。

观众在展会现场体验马博士健康AI机器人。
移动款健康守护机器人(M2)则进一步突破空间限制。它不再固定于桌面,而是凭借自主移动能力和AI环境感知,主动跟随用户,将健康服务延伸到家庭的每个角落。
据介绍,其核心功能聚焦于安全防护与主动关怀。以“AI摄像头”功能为例,机器人通过AI智能算法,融合跌倒、危险动作等识别,可第一时间向家人发送告警信息。
“行业正从单一功能设备向集成化、服务化方向发展。”马博士公司总经理王广武表示,“我们尝试构建一个服务闭环。例如,系统若通过非接触式睡眠监测发现用户睡眠质量不佳,后续的AI中医辅助分析会提示相关风险,继而主动推送健康建议,同时启动家人远程关怀。”这种数据驱动的联动逻辑,代表了健康管理机器人寻求价值突破的一个新方向。

马博士公司展位。
当“AI健康管家”进入家庭
如何确保隐私?
当具备视觉、听觉和移动能力的智能机器人进入家庭时,其功能的可靠性与用户隐私安全便成为无法回避的考验。
“机器人误报和漏报是用户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王广武表示,产品采用多传感器融合算法进行应对。比如,系统触发“跌倒警报”并非依赖单一信号,而是综合惯性传感器、红外热成像、环境声音分析、雷达监测等多维度信息,并辅以即时语音交互进行确认,以期通过交叉验证降低误报率。
在隐私保护方面,产品采取了“端-边-云”协同策略。具体来看,机器人配备了可手动关闭的摄像头盖板,技术上对敏感数据采用银行级别的端到端加密传输。
更为关键的是数据处理原则——数据最小化。“例如,许多涉及个人状态的原始分析,如跌倒判断、睡眠分析,均在设备端完成计算。系统仅将加密后的报警信息或趋势结论等非原始数据,上传至云端。”王广武表示,这旨在从源头减少隐私数据离域的风险。

观众在用健康AI机器人进行健康检测。
对于AI中医等辅助诊断功能准确性问题,王广武明确了其工具属性定位:“它本质是健康辅助与体质筛查,而非医疗诊断。”产品相关功能界面均设有明确提示,引导用户将结果作为参考,并建议潜在风险者咨询执业医师。
打造能升级的“家庭成员”
健康管理步入新赛道
面对功能丰富的智能产品,如何让老年群体消除使用障碍、真正受益,已成为行业共同面对的挑战。“科技越先进,操作越要简单,”王广武强调,这一理念是公司产品设计的核心出发点,也是此类产品能否真正融入日常生活的关键。
在展会现场可以看到,健康AI机器人在交互层面相对简洁。主界面采用超大图标,用户通过“我要量血压”等自然语音指令便可完成主要操作。

健康AI机器人界面。
针对紧急场景,该产品设计了多模态的“零思考”报警通道,整合了实体SOS按键、跌倒自动报警与语音触发报警。公司工作人员表示,这一设计旨在让用户在危急时刻能以最本能、最直接的方式获得帮助。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中国养老机器人行业全景图谱》,2024年,中国养老机器人的市场规模约79亿元,未来五年将会以15%左右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预计到2029年将会达到159亿元。
在此背景下,产品的长期服务与迭代能力愈发成为市场竞争关键。在王广武看来,产品的长期生命力是重要考量。据其透露,公司产品支持全功能OTA(空中下载)升级,未来研发的新算法与新服务可通过在线推送方式持续更新。“我们希望健康AI机器人能‘常用常新’,为用户打造一个能持续进化的家庭成员。”王广武表示。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伊诺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詹婉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