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广袤的棉田里,一台搭载36组机械臂的“钢铁理发师”正匀速穿行,双目视觉精准捕捉每一株棉花的生长节律,高速旋转的割刀利落削去冗余顶芽——这是纬尔科技棉花智能打顶机器人的作业现场。
一直以来,科技的赋能正让农田成为智慧生长的沃土,传统农业也由此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正是深圳作为科技城市与农业碰撞出的独特“化学反应”:用创新重新定义田间劳作,让科技成为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当科技成为“新农具”,当传统农田遇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当深圳的科创基因融入田间地头,一幅关于智慧农业的新图景正在悄然展开。
破解农业碎片化作业难题
在农业生产中,大田管理一直是场景最为复杂、人工依赖度最高的环节。纬尔科技聚焦这一痛点,将机器人、感知、导航等领域的技术积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其推出的三款核心产品 —— 棉花智能打顶机器人、智能对行除草机器人和稻田管家(插秧作业质量监测模组),分别针对不同作物的种植痛点,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案。
棉花打顶是棉花种植中的关键环节,传统人工打顶不仅效率低下(每人每天仅能完成 0.2 亩),而且劳动强度大,受天气影响显著。纬尔科技的棉花智能打顶机器人宛如田间的 “高科技理发师”,其内部配备的 3 组双目视觉三维系统,通过自建的千万级棉花顶叶数据集,结合全栈自研的双目视觉三维重建算法,能够以 99% 以上的识别率精准定位棉花顶心,即使叶片遮挡也能通过生长性状判断位置。36 个机械臂配合高速旋转的割刀,可实现每小时 10 亩的作业效率,是人工的 50 倍,且打顶率达 95%,误伤率小于 2%。目前,已在 10 个地区累计作业 11 万亩,实地作业面积达 1 万亩,将棉花打顶从 “靠天吃饭” 的人力密集型劳作转变为标准化的机械作业。
在除草领域,传统化学除草不仅面临农药残留风险,还可能破坏土壤结构。智能对行除草机器人则以物理除草的方式颠覆了这一模式。它搭载的高性能视觉系统如同 “火眼金睛”,通过 AI 算法实时区分农作物与杂草,识别率达 98% 以上,杂草去除率超 95%。对行滑块设计可自动纠偏,即使拖拉机行驶偏移或苗带弯曲,也能精准避开作物。该机器人最高时速达 20 公里,每小时可作业 105 亩,且无需充电,通过拖拉机供电即可运行。其采用的杆齿除草与犁铲覆土技术,不仅能有效清除杂草,还能打破板结层,增加土壤透气性,实现了除草、护苗、改土的多重功效,已广泛应用于大豆、玉米等多种经济作物。
针对水稻插秧环节,传统人工监测漏秧费时费力,且难以实时精准定位。纬尔科技的插秧作业质量监测模组如同给插秧机装上了 “智慧眼睛”。安装在秧盘上的模组主机,通过 AI 视觉识别技术结合 RTK 高精定位系统,可 100% 监测作业面积,实时检测缺秧漏苗、飘秧及行距等情况,并生成热力图推送至云平台。声光报警与数据追溯功能让农民可及时补苗,确保秧苗生长周期一致,从而提高产量。该模组采用模块化设计,无需新购机具,可直接加装在原有插秧机上,IP67 防尘防水设计使其能在小雨天气正常作业,即使无网络环境也能通过边缘计算实现实时监测。
实现降本增效愿景
纬尔科技的技术落地,正在田间地头书写着降本增效的成绩单。以棉花智能打顶机器人为例,其作业成本仅为5-7 元/ 亩,每天可作业 200 亩,大幅降低了劳动强度与人工依赖。在新疆棉田,一台机器人单日作业量相当于 50 名工人的工作量,有效缓解了农忙时节的用工荒问题。
智能对行除草机器人则通过物理除草替代化学药剂,每亩可减少农药投入 20-30 元,同时避免了农药残留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其活化土壤的功效可提升作物品质,据实测,使用该机器人除草的地块,作物产量平均提高 5%-8%。插秧作业质量监测模组的应用,使补苗效率提升 60% 以上,避免了因漏秧导致的产量损失,每亩水稻可增产约 30 公斤。
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从“粗放作业”转向“精准管理”。纬尔科技的实践证明,科技不仅能赋能农业生产力,更能通过降本增效、绿色生产,提升农民的盈利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创新生态是技术转化的 “催化剂”
纬尔科技的技术突破,离不开深圳独特的创新生态滋养。作为全国科技创新高地,深圳拥有完善的产业链、丰富的产学研资源及前沿的政策支持,为农业科技企业提供了从技术研发到场景落地的全链条助力。深圳对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前瞻性布局,也使得企业在人才吸引、技术攻关等方面获得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纬尔科技与石河子大学、陈学庚院士团队等建立了深度合作。以棉花智能打顶机器人为例,其千万级数据库的构建,得益于政府与产业方开放农田用于数据采集与设备测试。这种 “高校科研力量 + 企业技术转化 + 田间实地验证” 的模式,有效解决了技术研发中的数据瓶颈与场景适配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入融合,农业正向“智慧化、数字化、绿色化”的现代产业转型。对于纬尔科技而言,未来的目标是进一步拓展技术应用场景,从大田管理向播种、施肥、收获等全链条延伸,构建完整的无人作业系统。同时,通过深化与深圳产学研体系的合作,加速技术迭代,降低设备成本,让更多农民用上 “高科技新农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