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赋能绿色‘一带一路’”交流会在深圳举行 共商发展中国家气候适应新标准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陈海峰 通讯员 付乐
10-21 14:2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10月20日,由商务部主办,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指导,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交流平台(成都)、成都市标准化研究院联合承办的“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提升标准化官员研修班”之绿色“一带一路”——“ESG 助力发展中国家气候适应能力提升”交流会在深圳大学举行。来自中国、沙特阿拉伯、南非、波黑、古巴、阿塞拜疆、巴林、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国的政府官员、高校及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来自ShenZhen Daily的媒体代表,共50余人与会,围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ESG政策与合规化展开深入交流。

此次研修班是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分享中国气象现代化成果的重要平台,旨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标准化工具与方法,助力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戴永红教授在主旨报告中指出,新兴经济体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领域的政策框架呈现“共性监管、差异路径”特征。他建议,通过标准互认、技术转移和绿色金融协同,推动基础设施低碳化改造,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合规指引,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注入新动能。

深圳大学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助理教授陈思博士聚焦“一带一路”关键矿产供应链的ESG合规困境,提出“本土化框架+绿色技术+多方共治”的解决方案,呼吁建立涵盖资源国政府、社区、企业在内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平衡资源安全与生态安全。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后副研究员付乐博士则提出“AI+ESG”能力建设模型,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环境监测、社会责任评估和公司治理优化的数据化、实时化、智能化,为“走出去”的中资企业提供数字化、标准化、可复制的ESG管理工具。

企业代表、深圳文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语嫣结合化工行业实践,分享了“研发—生产—认证—市场”闭环式绿色产品创新机制,强调政策激励与市场驱动“双轮”协同,才能实现低碳工艺突破与绿色原料替代,最终达成合规运营与商业价值的统一。

与会外方代表高度评价中国在ESG合规化领域的探索,南非茨瓦内市的部门主管纳塔娜·特尔布兰奇希(Natanha Terblanche)对中国气候相关政策的实施成效印象深刻,希望中国经验带回国内。巴林海湾合作委员会标准化组织(GSO)资深合规专家伊萨·拉希德(Isa Rashed)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和污染等全球性问题需要强有力的国际合作。她称赞,此次讲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是案例研究,它们展示了这个框架的实际应用。我相信这次活动意义非凡。我们通过这次培训看到,绿色政策可以转化为现实世界的行动”。

对许多与会者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来深圳。南非茨瓦内市部门主任(Terblanche) 说:“我看到这里有很多绿地,有很多公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是一个年轻的城市。这个城市有40多年的历史,但发展得如此之快。”

本次交流会不仅介绍了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还展示了深圳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实践路径。成都标准化研究院国际中心主任庄媛媛表示,作为本次交流会的主办方之一,选择深圳作为会议举办地,是因为众多与会者对该市的发展表现出浓厚兴趣。同时,该院与SZU区域与国际传播研究所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并高度重视该所在ESG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

据悉,本次研修班为期14天,除主题研讨外,还将组织学员赴深圳、成都等地开展政策对话、企业参访与案例教学,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图片由受访方提供)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陈海峰 通讯员 付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