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仙湖植物园研究员张力 探“藓”30余年!从零起步搭建“苔藓王国”

深圳特区报记者 林清容 整理
10-10 10:5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潜心苔藓研究30余年的仙湖植物园研究员张力。通讯员 左勤 摄

深圳市仙湖植物园幽苔园,被誉为中国内地第一个苔藓园林,去过的人赞美这里:“幽深、绝美!”目前,仙湖植物园苔藓标本收藏接近3万份,最有特色的是收集中国香港和澳门地区的苔藓标本,在世界上是最多的。

我是一名潜心研究苔藓30余年的深圳市仙湖植物园研究员。在深圳,我搭建起仙湖植物园苔藓研究团队,让植物园的苔藓研究从深圳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成为中国领先的苔藓植物研究和科普教育中心。

从零起步:带领仙湖苔藓多样性研究走向领先

1987年,我考研究生时,导师提供的选择锁定了我与苔藓植物的缘分,这份缘分像是和苔藓“先结婚后恋爱”,变成了我一生的职业。研究生毕业工作几年后,我到香港大学读博士。因往返香港与广州之间,时常路过深圳,这座创新引领的城市,让我充满向往。2005年12月底,我来到仙湖植物园工作。

当时,仙湖植物园没有人研究苔藓,没有苔藓标本,苔藓相关的文献也很少,我从零开始。

2006年夏,我承担起澳门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的课题,带领团队与澳门合作伙伴走遍澳门城区和郊野的每个角落,摸清了澳门苔藓植物的家底,并出版了专著《澳门苔藓植物志》《澳门苔藓植物名录》。

此后,我又代表仙湖植物园牵头开展广东省苔藓植物的本底调查,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联合出版了《广东苔藓志》,编著了工具书《中国高等植物》(第一卷苔藓册)。

多年来,我们团队还联合主编了《中国高等植物彩色图鉴》(第1卷:苔藓植物),参与英文版世界苔类和角苔类名录等多部专著的编写,发表数十篇科研论文,成为国内产出最高的苔藓研究团队之一。我两次当选中国植物学会苔藓专业委员会主任;2023年当选国际植物分类学会理事会成员,我也是来自亚洲地区的唯一代表。

走向国际:第二位荣获葛洛勒奖的中国苔藓学家

30多年来,我野外探“藓”的脚步遍及国内大多数省区以及欧洲、非洲、南美洲等,尤为关注我国青藏高原和西南喀斯特地区的苔藓植物多样性。

2009年,我率团队在仙湖植物园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苔藓保育苗圃,启动了苔藓的迁地保育工作,先后引种与保育了上百种苔藓植物。目前,仙湖植物园苔藓标本收藏接近3万份,最有特色的是收集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地区的苔藓标本,在世界上是最多的。

我喜欢野外摄影,已经拍摄了超过10万张苔藓植物的照片,不少种类的苔藓是第一次在野外拍到。发现八齿藓特异的无性繁殖方式、中国鞭苔属的分类学研究、发现新种澳门凤尾藓、发现新种钝叶孔雀藓、发现新种墨脱异扭叶藓……持续、深入的野外考察成就专业成果,并得到同行的高度认可。

在2021年举办的国际苔藓学会大会上,我荣获Grolle Award(葛洛勒奖),是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中国苔藓学家。该奖项以表彰在苔藓多样性研究中作出杰出贡献的苔藓学家,全世界仅有8位获奖者。

葛洛勒奖颁奖词是这样写的:张博士被公认为中国苔藓植物(苔类、角苔类和藓类)的调查、记录、提高和促进公众关注的领导者,也包括澳门和香港地区。他的著作包括《中国高等植物》第一卷(苔藓植物)及中国第一本苔藓植物野外指南,辅以其精湛的摄影技艺。

放大“微小”:世界领先水平的苔藓科普达人

9月份,在深圳美术馆(新馆)举办的植物的艺术之美与科学之真公共教育专题活动中,我受邀为公众讲述《苔藓之美》。多年来,我走上了“一席”“中国国家地理”“一条”等多个知名新媒体平台,为向青少年和公众科普苔藓植物知识,不遗余力,开启了多个苔藓植物科普的“第一次”。

2007年,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民政总署和仙湖植物园的支持下,我和团队在澳门举办了中国首次以苔藓为主题的专题展览。至今为止,我们深度参与了很多国内城市的苔藓主题的展览,例如,2017年在深圳举办的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期间举办的《苔藓之美》等。

我带领团队编著了数本苔藓植物科普读物,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中英文双语版的《植物王国的小矮人:苔藓植物》,该书受到青少年和自然爱好者的喜爱,被国际同行关注。还出版了中国第一本苔藓植物野外手册。现在,我积极参与“植物园进校园”工作,走进校园,为中小学生了解苔藓开启自然之窗。

近年来,我和团队在科研、科普、园艺、保种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将仙湖植物园苔藓科普工作做到世界领先水平,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植物王国的小矮人”的独特魅力。

编辑 刘彦 审读 秦天 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林清容 整理)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