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们在公园里舒展筋骨,邻里间在街角闲话家常,孩子们在广场上追逐嬉戏……在坪山区碧岭社区这一幅幅充满烟火气的画面中,总能看到一个身影穿梭其间,他就是原碧岭社区党委副书记、副站长潘名汉。作为社区首席调解员,潘名汉以朋友式、亲身感受式的工作理念融入社区、融入基层,解决百姓的烦心事、操心事和揪心事。“有事找阿潘”早已成为居民们口耳相传的口头禅。
1999年,潘名汉从内地国有大型企业辞职南下深圳,带着18 年部队与国企工作的沉淀,在社区文秘与调解岗位上重新出发。“政工师”“人力资源管理师”“高级劳动关系协调师”等多重职业资质,让他在每一宗矛盾纠纷中总能精准找到争议的核心点,提出兼顾双方权益的解决方案,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以党建引领人民调解工作,发挥基层党员干部自身特长优势,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能够有效推动辖区矛盾纠纷及时化解。”碧岭社区党委书记廖宏泉说,2019年,在社区党委的支持推动下,由潘名汉担任主要负责人的“阿潘调解工作室”成立,这支队伍迅速成为了基层矛盾化解的中坚力量。
“心里有群众,工作靠群众,调解为群众”,这是潘名汉为自己制定的“座右铭”,并凭着一份真诚和勤奋赢得了社区居民认可。为了让情绪激动的家具厂员工权益纠纷得到化解,他深夜奔波到家里凑齐5万元现金;为了调解六兄妹的家庭财产分配矛盾,他连续多日“面对面”“背对背”调解,用法律知识与亲情伦理打开心结;为了说服老年业主配合土地征收,他搬来老街坊经常上门唠家常、讲政策,最终顺利签约……几年里,他走访接访居民1000多人次,悉心帮助和解决居民多起疑难纠纷,为碧岭社区从矛盾多发地蜕变为和谐示范社区贡献了积极力量。
这些扎根群众的调解实践,让潘名汉摸索出了“四个一” 阳光调解模式,即“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调解、第一回访”调解方法。这套模式像一把精准的钥匙,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矛盾的锁,先后获评深圳市社会建设创新项目、坪山区社会治理创新项目等。通过有效运用这套模式,潘名汉近年也先后获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家庭工作先进个人”“广东好人”“深圳市最受欢迎调解员”等荣誉称号。
潘名汉还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断体现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先后被聘为深圳市退役军人“百名讲师团”、总工会“劳模工匠讲师团”以及坪山区委讲师团成员。无论是在社区广场还是产业园区,他总能结合亲身经历,把调解技巧讲得通俗易懂,把新时代群众工作方法说得深入人心,竭尽所能播撒正能量,传递真善美。
去年12月,潘名汉退休后依然不忘职责,不计报酬,全身心投入他热爱的调解工作,他每天准时“上班”,以调解员和人大代表的身份走村入户,倾听群众心声,用心用情化解社区矛盾纠纷。“能为社区和谐尽一份力,我心里踏实。”在碧岭社区的晨光与暮色中,潘名汉的身影,正是坪山区基层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缩影。
编辑 温静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