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密绿林中的空地上,建起一排排藏式民居,小楼打造了阳光棚可供品茶闲谈,院子里预留的菜地孕育着生活的希望……正在市民中心展出的“赓续特区精神 锐意改革开放”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主题图片展中,一张西藏察隅竹龙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照片引人注目。
西藏察隅竹龙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是深圳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精心打造的首个易地搬迁项目。近日,记者采访了第九批援藏工作组成员、时任察隅县住建局副局长范艳坤,听他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我们第九批援藏工作组是2019年6月28日进藏的。来了就是察隅人,来了代表深圳人。在时任深圳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组长、察隅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刘珍春的带领下,工作组走遍察隅县各个乡镇,与当地干部群众促膝长谈,深入了解察隅县的发展现状,倾听对援藏工作的期望与建议。”范艳坤说,走访中,察瓦龙乡岗藏村艰险的自然环境深深刺痛了工作组成员的心。“岗藏村地处怒江西坡的一小块平地上,下方就是万丈深渊,被称为‘爬’在峡谷悬崖上的村庄。村民们时刻担心山上的滚石,遇到下雨,既担心山体滑坡、泥石流,更担心村子滑向怒江谷底。”因此,工作组与察隅县深入研讨,决定助力察瓦龙乡岗藏村、古拉乡察空村59户326名有意搬迁的群众走出资源匮乏、生态脆弱、地质灾害频发的故土,搬迁到植被茂盛、气候宜人、适宜发展种养产业的上察隅镇边境一线的竹龙巴。
竹龙巴项目以人均30平方米的标准、按家庭人口实际情况精心规划建设面积各异的住宅,并铺设完善的网络水电设施,配套建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幼儿园、活动中心、村小卖部和村医务室等。同时,项目还开垦农田,为每位居民提供1.5亩耕地,并兴建猪舍牲畜棚,积极引导搬迁群众发展生猪养殖、茶叶种植等特色产业。“竹龙巴项目于2019年11月20日正式开工,一年时间完工,藏族同胞们在2020年12月15日住上新家,开启安居乐业新生活,也肩负起守边固土的重任。”范艳坤说。
“尽管工期紧、困难多,但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都严格按照深圳标准。为确保工程质量,我们引进‘样板引路’制度,先精心打造一栋样板房,待各方认可、验收合格后,再全面铺开施工,对关键部位、薄弱环节的质量进行层层把关,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大到外墙的装饰线条、屋面颜色等是否符合藏式风格,细到房内电源插座数量、安装高度及位置是否符合要求,窗户开启宽度是否可行等都有明确规定。”范艳坤说。
在西藏,像竹龙巴项目这样坚持深圳标准、打造精品工程的援藏项目还有很多,涉及教育、医疗、产业帮扶、小康村建设、易地搬迁示范村等方面。31年来,深圳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援藏工作,为西藏长治久安、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正如范艳坤所言:“我们在前方对口支援西藏建设,离不开大后方深圳整座城市的鼎力支持,是大家齐心协力在支援建设西藏。”
不只是在西藏。深圳把“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付诸实际行动,抓牢抓实对口帮扶工作,在全国一盘棋中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从帕米尔高原到雪域江南、从白山黑水到西南边陲都留下了深圳的帮扶足迹。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超654亿元,选派干部人才1.4万余人次,实施项目5.2万个,推动对口地区42个贫困县摘帽、助力204万群众脱贫,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展现担当作为。
编辑 温静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何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