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6月3日,深圳地王大厦封顶仪式上,深圳特区报摄影记者许光明冒着生命危险,在距离地面380多米的高空,捕捉了中国建筑史上的惊人一刻。这张名为《可上九天揽月》的照片,不仅成就了新闻摄影的传奇,更定格了一个时代的重要瞬间。
这张照片8月26日在“赓续特区精神 锐意改革开放”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主题图片展亮相,又一次震撼了现场观众。记者日前采访了《可上九天揽月》的拍摄者许光明,听他讲述这张照片后面的感人故事。
在地王大厦封顶仪式的当天,大批媒体记者齐聚一堂,却大多将镜头对准了新闻发布会。许光明回忆:“等到安装顶部塔杆(避雷针)时,大部分摄影者都走了,没有人想到安装大厦顶部桅杆这个节点,对于图片摄影来说,更具封顶的象征意义。”
在深圳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摩天大楼等地标建筑是城市巨变的象征和代表。20世纪90年代,在罗湖区蔡屋围,深圳耸立起一座标志性建筑——深圳地王大厦。地王大厦设计高度383.95米,69层,于1993年4月动工兴建,建设过程中创造了“两天半一层楼”的速度,刷新了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我当时在《深圳特区报》负责基建新闻的摄影,平时到施工单位采访比较多。”许光明是深圳首批新闻工作者,1982年初,他从广州来到深圳,加入刚刚创刊的《深圳特区报》。当地王大厦举行封顶仪式时,许光明已经提前与施工单位多次沟通。施工单位特别提醒他:安装顶部塔杆在封顶仪式最后,不要错过这一关键节点。
然而,拍摄过程还是充满曲折。“要从俯视的角度拍摄塔杆吊装的画面,就必须站在比塔杆更高的位置。”为了找到最佳的拍摄角度,拍摄到最佳的图片,许光明克服心理障碍,乘坐吊机到达大厦顶部平台,再徒手攀爬登上距离地面380多米的吊机顶端。“当时已经顾不上危险了,只记得爬完吊机楼梯,手上、衣服都是润滑油。他回忆:“安装桅杆的吊机在空中不断地摇晃,摆动幅度很大,风吹得铁架不断发出哐当响声。”
除了要克服心理障碍之外,还得集中精神,排除干扰,紧盯安装工人的一举一动。“当时,在高空作业的工人们正在聚精会神地进行安装工作。突然,一个工人抬起头,仰面与头顶的吊车司机呼应。”许光明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机会,连续按下几次快门。工人的精神状态、城市的背景、大厦的框架……一下子全都有了。许光明为这张照片取名《可上九天揽月》。这张采用对角线构图的照片,增强了画面的动感,表现出深圳建设者一往无前、上天揽月的大无畏精神。
《可上九天揽月》一经发表,立即引起轰动。照片刊发在第二天的《深圳特区报》头版,获得了许光明同事和摄影同行的一致好评。这幅作品先后获得1995年度广东省新闻摄影一等奖、广东省第16届艺术摄影金奖、深圳市新闻摄影一等奖以及第15届全国优秀新闻摄影作品银奖,也吸引了大批有志青年来深圳创业闯荡。
“通过过这张照片,一个可上九天揽月、充满激情梦想的城市形象跃然而生。如果说之前我对深圳的印象是模糊的、抽象的,这幅图片使得深圳成为生动的、具体的,之前是缥缈而遥不可及的,现在是灵动而可感知的。”1995年在武汉上大学二年级的张梧峰看到这张照片后,更坚定了自己来深圳工作的决心。
“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拍摄的每一个细节依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在许光明看来,虽然地王大厦如今不再是深圳最高的建筑,但它的历史地位无法被取代,自己也亲眼见证了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崛起为国际化大都市的辉煌历程。“地王大厦早已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精神血脉,成为深圳人共同的情感地标。”他感慨地说道。
(受访者供图)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