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指导、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联合深圳市海洋文化艺术研究会及深圳招商蛇口国际邮轮母港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深圳海洋符号”创意手工坊,在深圳国际邮轮母港&深圳大学海洋文化科普教育(蛇口)基地举办。
作为2025年度深圳市社会科学普及精品项目 “海洋先锋・圳少年” 特别活动之一,本次工作坊聚焦深圳海洋文化挖掘,吸引了四十多位青少年通过创意实践探索深圳海洋基因,以“认知+体验+创作”的模式,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互动中触摸深圳海洋文化的脉搏,以趣味形式传递深圳海洋文化内涵。
活动开场,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展览教育部主任葛洋老师用“深圳”、“海洋”、“深圳+海洋”的引导词,激发现场青少年从“深圳海洋符号”角度的创意脑洞。
进而将深圳2030平方公里海域规划面积、260.7公里海岸线、51个海岛,中华白海豚、红树林、大鹏所城、南头古城等海洋资源,通过讲解和视频观察的方式进一步传递给学生们,为同学们勾勒出深圳海洋的基本轮廓,促使同学们从“符号”角度加深对深圳海洋城市的理解,让同学们通过自主创意的方式快速建立对深圳海洋的认知。
随后,青少年们前往蛇口邮轮母港四楼时光长廊开展实地采风。站在观景平台,深圳湾大桥的钢索张力结构、邮轮母港的繁忙景象、SCT码头的工业场景等尽收眼底,大家纷纷用画笔记录灵感,为后续创作积累素材。
创意设计环节成为活动的高潮,现场精心准备了超轻黏土、彩色卡纸、丙烯颜料、贝壳、细沙等丰富材料,让学生们能自由选择创作形式。现场设置“个人创作”与“小组协作”两种模式:个人创作中,小朋友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有的用渐变黏土塑造出中华白海豚跃出海面的动态,搭配蓝色波纹底座还原海洋场景;有的以卡纸剪裁出深圳湾大桥的钢索轮廓,叠加金色颜料模拟阳光照耀下的金属质感。小组协作则更显团队力量,学生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搭建邮轮母港的建筑模型,有的设计 “海洋生态走廊”,将红树林气生根、海岛等元素融入其中。
在“创意分享”环节,完成作品的同学主动介绍自己的设计创意,而每个作品中都展现了同学们自己角度对于深圳海洋的理解,让海洋科普不止于 “听”,更能转化为“创”与“说”。
此次活动打破了传统知识传播的“书面化”壁垒,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看纪录片、实地采风、动手创作” 三阶模式,将深圳海洋的生态数据、历史文脉与产业符号,转化为可观察、可触摸、可表达的实践内容——学生们不再是被动接收 “2030平方公里海域”、“236公顷红树林”等抽象概念,而是通过捏制白海豚黏土模型理解生态保护的意义,通过塑造深圳湾大桥感受建筑与海洋的共生,让专业的海洋社科知识真正“活”在指尖、“融” 进心里,不仅有效推动了海洋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关注海洋、热爱家乡”的种子。
未来,深圳国际邮轮母港 & 深圳大学海洋文化科普教育(蛇口)基地还将持续依托基地特色,探索更多生动有趣的文化传播方式,助力青少年深入了解深圳海洋基因,助力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文脉传承。
(受访方供图)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