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深圳,一所民办高职院校以扎实步伐书写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新篇章。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对接深圳“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未来产业布局,将党建作为发展引领,以“创新强校”为战略支点,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多年来,学校在招生就业、产教融合、技能培养、科研创新等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人才基地。
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校门。
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训现场。
●招生规模持续扩容,社会认可度稳步攀升
学校坚持“量质并重”的招生就业工作方针,连续多年超额完成录取计划。在生源质量方面,学校取得显著进步:2024年新生报到率达到81.21%,这一数据位居全省民办高职院校前列;各专业类别投档分数线平均高于省控线,2025年历史类最低录取分数线379分(较去年提高45分),物理类最低录取分数线348分(较去年提高10分),艺术类最低录取分数线364分(较去年提高23分)。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核心专业的录取分数较2021年提升近200分,反映出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社会认可度的持续提升。
在就业工作方面,学校构建了“全员参与、全程指导、全方位拓岗”的工作机制。通过持续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累计走访企业500余家,拓展就业岗位700余个。学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强化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1+X证书等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定向培养了3100余名产业急需人才。毕业生就业质量保持高位运行,2024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为91.44%,专业对口率保持在90.78%的高位。更值得关注的是,毕业生平均月薪从2021年的3930.84元提升至2024年的5072.79元,增幅达29%。近三年用人单位满意度稳定在98%以上,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实现年均15%的增长。
●产教融合纵深突破,精准对接湾区产业升级
面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学校创新构建多层次产教融合体系。校企合作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截至当前年合作企业已扩展到132家,累计建成校外实训基地105个。学校牵头组建的“深圳新安职业教育集团”已发展成为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数字贸易等领域的综合性平台,现有成员单位达到117家。2025年7月,新安新工匠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涵盖医药健康、数字创意、智能建造等重点行业领域,共设立7个工匠工坊。
学校已有8家产业学院,2024年还成立了产业学院领导小组,制定实施了《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快产业学院建设指导意见(暂行)》,强化了对产业学院工作的统筹规划。与中兴教育合作的ICT产业学院创新构建“一平台双主体三融合”培养模式,实现课程共建率100%、师资互聘率85%的深度合作。学校建成全国高职首家华大“基因+”产业学院,其独创的“163精准育人模式”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实操、生物信息分析等模块化教学,有效解决了高端生物技术人才短缺问题,该模式获评深圳市产教融合十佳案例。2024年新建的“中南数智人才产业学院”聚焦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共建的“中电科人工智能产业学院”,聚焦AI算法开发与智能制造领域,首期开设3个定向培养班。至此,学校已形成覆盖基因技术、人工智能、ICT、数字智造、现代服务五大领域的产业学院集群。
合作企业累计投入校内实践教学设备总值超过758.7万元;校企联合开发《网络安全》《数字影视合成与特效》《基因测序技术实务》等课程标准20余项;年均接收顶岗实习学生超1500人,实习转就业率达73%,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2023年,学校《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构建“一平台、双主体、两主线、三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案例荣获深圳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十佳优秀案例”。
●教学改革系统深化,技能人才培养提质增效
学校自2019年起全面推行弹性学分制改革,针对深圳多元化生源特点进行教学创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专业13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普遍提升至80%以上。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基础模块+专业模块+拓展模块”的三维结构,主自开发了,5门新型专业课程,学生跨专业选课率达到10%,有效拓宽了人才培养路径。
在竞赛育人方面,2023年建成完善的“校赛-省赛-国赛”三级竞赛机制,设立专项孵化资金支持师生参赛。2024年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150余项,较2021年增长了7.5倍。在广东省高职技能大赛中,“电子商务”等7个赛项荣获二等奖,“建筑装饰数字化施工”等18个赛项斩获三等奖;在2024年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2支团队8名教师分别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在广东省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中,1名教师荣获二等奖,7名教师获得三等奖。
学校精心打造“深圳红课”三维育人体系:在教材建设方面,2022年编写出版的《深圳红课》读本,亮点颇多,受到国家、省市多家媒体的宣传报道,2024年精心打造校本红色课程《深圳红课》第二册,深化“深圳红课”实践教学,打造“移动的深圳红课”;依托“深圳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成功举办深圳红色文化与深圳红课建设学术研讨会、东江纵队敌后抗战的历史贡献与战略智慧学术研讨会等;创新开展“‘新’工匠讲武堂与‘新’工匠比武堂”活动成效显著,累计开展了数字技术赋能教学、通用大模型的落地应用与展望等专题讲座和学生比赛活动百余场,在校内外获得获得了广泛关注,树立起了培育师生专业技能浓厚的工匠文化氛围。
●科研服务双轮驱动,标准化建设全国领先
学校科研能级实现跨越式提升,2024年召开了全校科研与科技服务工作大会;成立了三个校级科研机构——“深圳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深圳改革开放史迹数字化研究中心”“生物活性物质基因资源应用研究中心”。
2024年共完成54个项目的申报。其中6个项目获得2024年度广东省教育厅科研平台和项目及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8个项目获得2024年度普通高校认定类科研项目立项,为学校在该项省级课题中通过立项最多的一年;12个“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获教育部批准立项;1个项目获得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智慧文旅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2024年文化和旅游新质生产力研究课题立项。
在职业教育标准化领域,“广东新安职业教育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获批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第七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成为全省首家承担试点项目的学校,填补了全国职业教育服务标准化领域空白。围绕职业教育功能、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标准等方面,按照国家要求,制定了121项服务标准,并贯标试行,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提供更高效、更科学的教育服务新模式。2024年该项目以94分的优异成绩通过国家终期评估。在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主办的2024年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推进会上进行经验分享报告,建设经验还被收录于由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导、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深圳)主编的《深圳市标准化试点示范案例(第一期)》。
●党建统领全局发展,办学实力持续跃升
学校“创新强校工程”建设成效显著,考核排名从2021年全省B类民办高职第9名稳步提升至2024年第7名(总分79.25分),累计获得省级民办教育专项资金2361万元。2023年学校“基于省级高水平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六位一体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广东省教育厅6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建成工业互联网、基因测序等6个模块化实训中心,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
专业群建设实现全面升级,构建特色鲜明的“3+N”专业群体系。学校本着“衔接产业、优化布局、重点突破、梯度推进、整体提升”的专业群组群指导思想,对接现代服务业,以计算机应用技术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为核心,同步建设药品生物技术、建筑室内设计2个专业群为支撑的校级“3+N”高水平专业群体系,以此辐射带动其他专业群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23年通过自主评审晋升职称教师45名,其中高级职称占比40%;2024年成功引进7名博士人才;持续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机制,“双师素质”教师占比提升至68.5%,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稳步提升。
办学二十七载,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交出了一份份沉甸甸的答卷,这些成就的取得,源于学校对“学会做人、打好基础、培养专长、加强实践、报效祖国”校训的坚守,更是对深圳改革创新精神的生动实践。
面向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筹建更多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现代专业产业学院,打造职业教育数字化样板,为深圳建设一流职业教育高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新安力量。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