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新华社播发长篇文章《勇立潮头再出发——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报道。以下是全文。
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迎来建立45周年。从“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到“半小时落户”的深圳效率,再到“日均数百项专利”的深圳质量,这座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45年来始终勇立潮头。
2020年10月,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圳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提高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5年来,深圳牢记嘱托,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推动改革开放再深化、发展能级再跃升、民生福祉再增进,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继续先行示范、谱写新篇。
改革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
南海之滨,风劲潮涌。
深圳湾云帆高张,远处一艘艘巨轮“犁”开深蓝色的航道,与岸边摩天楼宇闪烁的霓虹交相辉映,勾勒出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蓬勃脉动。
建设中的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无人机照片,2025年8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翻开深圳这5年的“成绩单”,一个个数据引人注目。
2020年至2024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5%,站上3.68万亿元新台阶,平均每平方公里产出高达18.4亿元。这是一个由县域大小面积创造出来的省级经济体量。
与此同时,万元GDP能耗、碳排放量、用水量分别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1/5和1/8。这是单位能耗和经济增长走出的两条“背道而驰”的曲线。
今年上半年,深圳再次交出一份“难中有为、干中有成、稳中有进”的答卷——地区生产总值18322.26亿元,同比增长5.1%,在一线城市中表现亮眼。
“深圳在土地空间小、经济体量大的基础上实现高增长,改革是最根本、最强大的动力源泉。”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郭子平说。
从“杀出一条血路”到深入推进综合改革试点,深圳始终处于破解中国发展道路上难题与挑战的第一线。
这5年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聚焦深圳产业实际将新兴领域立法作为立法工作的“重头戏”,先后出台一批首创性、引领性法规,厚植新质生产力法治沃土。
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细胞和基因产业促进条例、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一件件针对新兴领域出台的地方法规,为产业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法治动能。
在深圳一家机器人企业,技术人员在调试人形机器人(2025年3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专注于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研发,深圳微灵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一度面临技术路径不确定性强,电极、芯片采用全新设计方法引来争议等困扰。“在深圳科创领域容错政策之下,我们获得社会各方面资源的支持,推动超柔性薄膜电极等成果迈向产业化。”微灵医疗创始人李骁健说。
改革是“手术刀”,创新是“强引擎”。以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深圳着眼于解决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重点领域突破,在关键环节发力,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持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创新生态勃发。最新数据显示,深圳全市经营主体达450.8万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万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专精特新企业1.1万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25家。
经济动能凸显。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从2019年的1.01万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1.56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37.7%提升到42.3%;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6.46%,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1年居全国城市首位。
发展无穷期,改革无止境。面对资源要素约束更紧、来自国际的技术人才等领域竞争压力更大,深圳的改革直指深水区。
从推出全国首部个人破产法规,到建立全国首个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制度体系;从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到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近5年来,深圳立足一域、观照全局,更好发挥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累计3批48条典型经验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推广。
在深圳市宝安区城市空中交通运营示范中心,亿航eVTOL航空器进行展示飞行(2025年4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改革之路从无坦途,新时代的深圳改革,更加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全面深化改革,深圳加速汇聚新动能新优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
开放引领打造共赢新格局
“这里政策环境好,我是来圆创业梦的。”今年5月,史渊源在深圳创立了深港细胞谷(深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旨在利用深港两地科研、产业、政策等优势,推动细胞治疗快速实现临床转化和产业落地。
从香港来到深圳前海,史渊源只是众多海外创业者中的一个代表。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5年来,深圳着力破解制约要素便捷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港澳及国际创新主体在深圳建设创新平台,从跨境商事法律衔接、金融开放创新、职业资格互认等方面着手,推出大量首创性、引领性的开放举措,向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迈进。
中建三局承建的深圳龙岗区国际低碳城坪西片区(2025年5月13日摄)。新华社发
沿着深圳河的流向,深圳形成“东有河套、中有蛇口、西有前海”的开放格局。
汇聚200余个高端科研项目、447家科技企业、1.5万余名科研人才……5年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拾级而上。
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无人机照片,2025年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在香港进行理论模拟,在河套搭建设备平台,在大湾区范围整合技术、市场、产业资源,‘湾区联动’逐步成型。”香港城市大学物质科学研究院(福田)院长陈福荣说。
开放的进程,总在关键时刻标定前行的方位。
2015年,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挂牌,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2021年,《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发布,为前海更上层楼擘画崭新前景。
2023年,《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出台,河套建设按下“加速键”。
依托前海、河套、蛇口等重大平台,深圳紧扣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推动粤港澳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促进人员、货物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
2024年,前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8.8亿元、同比增长8.6%,进出口总额超7000亿元、增长42.4%;蛇口自贸片区海关备案企业数量突破1.1万家,外贸进出口总值由2015年的712亿元升至2024年的5379.8亿元,年均增长超25%。
在深圳前海拍摄的前海石(2025年4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千帆一道带风轻,奋楫逐浪天地宽。深圳的开放之路,依托港澳,也链接全球。
“一出来就搞定了,这对我们刚到深圳的外国人帮助很大。”墨西哥籍旅客李奥纳多,刚落地深圳便在深圳机场综合服务中心顺利地绑定微信外卡。
今年上半年,外籍人员在深圳非现金支付交易超8587万笔,金额超1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35%;深圳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27632.8亿元,同比增长24.3%。
支付小窗口,开放大文章。
支持外商投资生物医药领域、持续加强外商投资保护、首创“科汇通”试点……除了打造全域支付示范区,深圳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系列制度创新持续推进。
“在深圳注册企业,一个小时就能办完全部手续;跨境资金流动,当天就能到账;法律纠纷解决,可以选择适用香港法律。”深圳市委常委、前海管理局局长王守睿说。
过去5年,深圳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3万家,约占全国的14.6%,实际利用外资约400亿美元。
“这里是中国的‘硅谷’,优势得天独厚,我们会继续加大在深圳投资。”美国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说。
“引进来”蹄疾步稳,“走出去”稳步推进。据深圳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深圳累计实现进出口2.17万亿元,占同期全国进出口总值的9.9%。自1993年以来,深圳的出口规模已连续32年居全国第一。
在深圳盐田港,查验人员检查即将出口的汽车(2025年1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深圳始终站在最前沿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引领打造共赢新格局。”深圳市市长覃伟中表示,深圳将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以更大力度扩大制度型开放。
民生为本书写幸福新答卷
“从申请到落户只用了3天,孩子上学问题一并解决,这里给了我实实在在的归属感。”来自江西的电工张永亮通过“秒批”入户政策全家落户深圳,女儿顺利入读家门口的公办学校。
深圳市罗湖区梅园实验学校二年级学生在融智(新质)教室上英语课(2025年7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科 摄
这样的案例已成为常态。自2020年“百万学位攻坚战”实施以来,深圳新增基础教育学位82.5万个,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
“来了就是深圳人”。在民生服务领域,深圳聚焦“民生七有”目标,在公共服务供给、城市治理、可持续发展等关键环节持续发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
2024年,全市九大类民生支出3156.7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67.2%,近七成投入民生,教育、医疗、养老等短板在加长。
医疗方面,建成社区健康服务机构970家,形成“15分钟社康圈”,新增全科医师超过500人,“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就业方面, 2024年全市就业登记人数稳定在1200万人以上,城镇新增就业20.75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异地务工人员参保规模超980万人。
“一老一小”方面,建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2099个,超90万人次老年人接受服务;累计建成提供托育服务机构1987家,提供托位超8.5万个,千人托位数达到5.38个。
在深圳市养老护理院,一名老人与人形机器人互动(2025年3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住房方面,过去5年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超过60万套(间);创新开展“深梦扬帆”等公益行动,为应届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超过1万套短期居住房源,累计服务近2万名毕业生。
深圳市常务副市长陶永欣说,在财政压力加大、政府过紧日子的情况下,深圳优先保障民生支出,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全力办好群众身边大小事。
如今的深圳,正努力破解超大城市发展的世界性难题,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
不只是公共服务,通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深圳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为市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深圳市民刘先生因改名字需要更换多个证件。在“@深圳—民意速办”平台提交诉求后,他很快拿到了新证件,“放在以前,我得挨个部门办理手续”。
2022年上线的“@深圳—民意速办”平台,将原有537个受理渠道大幅压减和整合,统一归口管理、集中处理,24小时在线响应。
深圳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局长周剑明说,该平台注册用户数已超2000万,日均处理诉求约4万件。
同时,深圳还建成全域覆盖、市区协同的数字孪生底座——全市域统一时空信息平台,6800多栋既有公共建筑完成精细化建模。
民生的温度,可感可及;绿色的旋律,奏响新章。
截至2024年底,深圳PM2.5浓度降至17.3微克/立方米,河流优良水体占比超八成,全市公园数量超1300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75平方米;全市各类图书馆(室)、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超1800家。
市民和游客在深圳湾公园游玩(无人机照片,2025年6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深圳的先行示范,不仅要体现在经济发展上,更要体现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与自然、城市与社会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深圳市委书记孟凡利表示,深圳将牢记嘱托,聚焦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深圳力量。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学生基础,老师就不基础。你有没有遇到印象特别深刻的老师?他可能是自习课时在窗外悄悄探头的“巡逻兵”,可能是理化课上大显身手的“发明家”,可能是地理课上徒手画地图的“写实派画家”…… 即日起至9月8日中午12时,带话题发布视频动态,分享你和老师之间发生的有趣或难忘的事,就有机会赢取深圳礼盒、美团骑行卡、帆书月卡等好礼! 【本期话题】#我那“不基础”的老师# 【活动礼品】深圳礼盒、美团骑行周卡、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9月8日中午12时 【征集主题】(二选一) ①我的老师是什么样的 ②老师我想对你说 【发布形式】视频动态,视频为mov或mp4格式,竖屏拍摄更佳,时长30秒以内。 【参与方式】活动时间内带话题#我那“不基础”的老师# 发布视频动态,经评选后即可获得大奖。
你试过这样漫游深圳吗?不用挤地铁赶时间,不用纠结在哪里停车,一辆单车就能载着你钻进深圳的街巷与绿道里~读特新闻联合美团.带你解锁一场特别的深圳骑行漫游季,即日起至9月11日,来读特客户端就能参与大转盘抽奖得【美团骑行卡周卡】福利! 活动奖品: 一等奖 美团骑行周卡1张 二等奖 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三等奖 读特积分50 活动规则: 1、每个账号每天免费抽3次; 2、免费机会用完后,消耗50积分获得5次抽奖机会; 3、中奖后请准确填写联系方式,我们将把兑换方式和兑换码以短信形式发送至您手机,请注意查收; 4、骑行卡兑换码有效期至9月26日,请及时兑换,逾期无效,视为放弃并不予补发;兑换后7日内可不限次数畅骑,每单60分钟内免费,超时需另行支付差额; 5、一个兑换码只能兑换一张VIP卡,重复兑换将导致兑换码失效; 6、若因您个人信息填写失误,导致您未能收到短信的将不予重发。
00:52
#读特小记者##暑假遛娃攻略#【文明实践我行动“厚德星沙益路同行”长沙县百名宝贝练摊献爱心】(特约记者刘露 通讯员姜莎 视频制作罗璇)8月29日,由长沙县爱的摆渡人义工发展中心联合通程商业广场星沙店联合发起的:文明实践我行动“厚德星沙 益路同行”长沙县宝贝练摊活动在通程商业广场星沙店温暖上演。来自长沙县的百余名中小学生化身“小掌柜”,拿出自己精心准备的“商品”,通过现场摆摊售卖来帮扶县域内因交通事故致困家庭学生。“本季宝贝练摊爱心款将全部用于慰问长沙县一户因遭遇交通事故而陷入困境的家庭。交通事故给家庭带来的往往是突如其来的经济与精神双重打击,尤其是对正在求学的孩子影响深远。我们的活动精准聚焦这一社会痛点,旨在通过社会各界的微小努力,为他们送去一丝温暖和前进的希望。”活动负责人罗辉女士表示。
00:22
映霞深圳福田河套 中摄在线(记者 黄建华)画面展现了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城市景观。可以看到错落林立的高楼大厦,其中有显眼的“河套壹号”高层建筑。区域内道路纵横交错,周边分布着众多建筑,远处还能看到深圳湾河流。夕阳的光辉洒在画面上,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调,呈现出合作区繁华且富有生机的景象,彰显了这里作为科技创新区域的活力与潜力。#读特小记者#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学校组织了我们全体师生统一观看。 1949年10月1日,是我国正式成立的日子,在当时,我们冒着国民党反动派空袭我们的风险进行开国大典,装备有很多都不是国产的,甚至连飞机飞完之后,为了撑起场面,还需要掉头再飞一次,此时的我们怀着怎样的心情? 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深圳从一个小渔村,蜕变成了一线大城市,创造了众多发展的奇迹,在改革创新方面,更是在1987年出台全国第一个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 1999年,我国举办了一次世纪大阅兵的庆国大典,此时的我国,经历过动荡之后,已经逐渐在世界政治的大舞台上站稳了脚跟,已经有许多的装备实现国产了。 看这两次意义非凡的阅兵仪式,我们的心中是否激动? 是,我们确实会激动,刚成立时的中国,面临着美国与苏联的军事压力,经济的动荡,我们却依旧没有退缩,我们很清楚的知道,要想要和平,必须要有一定的军事实力作为和平的筹码。 今天这一次阅兵仪式已经不再是为了庆国,是为了纪念抗日胜利。这虽然不是第一次纪念抗日胜利的阅兵仪式,但也意义非凡。它标志着我们中华民族从各方面落后到现如今在各领域都已经有了重大性的突破,甚至可以超越西方大国。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们中华民族站起来了,因为我们深刻的意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只能拼命的向前。 今年,既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的第45周年,也是我们第18次阅兵,回首往昔,我们从一个弱小的,饱受欺压的国家变成了如今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地位强大帝国。虽然我们历经了千辛万苦,但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如同钢铁般,我们的先辈们将他们的血肉注进这钢铁之中,最终才矗立起了中国坚硬的城墙! 或许正是这次大阅兵,唤醒了现代青年在心中的正义,也时刻的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