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助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理论周刊·专论

曾宪聚
08-25 08:0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既是国家战略的承载者,又是创新实践的开拓者。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深圳肩负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特殊使命和时代担当。

以科技创新激发新质生产力动能

深圳坚持走创新驱动的道路,力争成为科技攻坚的“实验室”、产业升级的“领头羊”、制度创新的“试验田”与城市发展的“新标杆”。

一是锻造科技创新核心引擎,激发新质生产力跃升动能。深圳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人才支撑+金融科技”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基础研究方面,深圳率先以立法形式提出,每年把不低于30%的市级科技研发资金投向基础研究,近三年累计投入超过150亿元。发展出一批瞄准国家战略和深圳产业发展需求的新型研发机构,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492家。技术攻坚方面,深圳通过“部市联动、市区协同、政企联合”多元联动体系,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灵活运用项目经理人、“业主单位负责制”等方式,系统性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成果转化方面,深圳全力打通科技成果“样品—产品—商品”的通道,累计支持建设概念验证中心61家、中小试基地67家,依托深交所建设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交易中心,服务各类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和科技企业项目超2000项。

二是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驱动新质生产力质态演进。深圳倾力构建现代化产业梯度培育体系,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升级。传统产业方面,实施“机器入厂”“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等赋能行动,开展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扶持计划,激活传统产业发展新动能。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先后发布《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持续优化“20+8”产业集群体系,构筑新质生产力主阵地。2024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3%。

三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攻坚,完善新质生产力保障体系。深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性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制度保障。首先,加快完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精做深“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双百行动”等专项工程,推动国资国企从“资源持有者”转向“生态共建者”。另一方面,坚持把民营经济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为民营企业提供全域全时全面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保驾护航。2024年全市新增经营主体56万户,总数超440万户,总量和创业密度稳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其次,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深圳长期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坚持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累计迭代推出1500余条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措施,连续4年获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最后,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深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升级。2024年深圳进出口总额4.5万亿元,同比增长16.4%,跃居内地外贸城市首位。

四是打造城市创新生态典范,助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过度倚重产业政策的单点发力、技术研发的孤军突进等单一维度,均难以形成持久的创新动能。深圳秉持“系统观-发展观-安全观”相融合的理念,推进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助推新质生产力持续突破。在全域创新规划方面,科学规划全域创新网络,以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为核心支点,形成功能互补、联动发展的创新格局。在城市治理升级方面,积极打造数据驱动的智慧治理新模式。推动鹏城自进化智能体建设,整合全域感知数据,实现交通调度、应急管理、能源优化等关键领域的智能化决策,大幅提升城市运行效能。在创新文化浸润方面,营造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创新氛围,设立“深圳企业家日”,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积极打造“城市创新客厅”等交流平台,举办高交会、人才峰会等活动,促进跨领域、跨国界的思想碰撞与协同合作。

发展新质生产力须坚持长期主义

深圳始终坚持科技攻坚、产业升级、制度创新与产城协同的系统联动,持续优化契合自身禀赋和阶段需求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策略,稳步形成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业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深圳路径。

第一,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发展新质生产力绝非“千城一面”的简单复制,必须构建并不断完善具有区域辨识度、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创新生态。一是系统评估区域核心禀赋。深入剖析本地地理区位特性、科教资源密度与创新能力、现有产业体系的优势和短板、要素市场(资本、人才、数据、土地等)的成熟度以及营商环境、创新文化氛围等关键因素,探寻与区域独特禀赋相匹配的差异化路径。二是聚焦放大核心比较优势。集中资源在最具爆发潜力、最能发挥自身禀赋的细分领域或技术方向进行“饱和投入”,打造具有全国和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尖峰”。深圳基于高度活跃的市场化机制、毗邻港澳的开放便利以及“敢闯敢试”的文化优势,精准识别并极致放大了具有深厚基础的电子信息产业生态作用,在相关领域形成了“硬件创新+敏捷供应链+全球市场”的独特模式,构筑了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强化区域协同与开放链接。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前瞻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参与重大生产力布局分工,在更大空间尺度上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弥补自身短板,放大协同效应。深圳全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建设,深耕战略腹地,力拓战略纵深,显著提升了生产力与城市发展的整体效能。

第二,因时制宜动态调适。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善于利用多重周期的叠加效应。一是锚定科技发展周期。针对科技周期持续缩短、代际叠加的特征,实施差异化的预研、孵化、应用推广和迭代/退出策略。尤其要前瞻布局处于萌芽期和成长期的颠覆性技术,建立容错机制并加大长期投入;同时,对成熟期技术应着力挖掘其规模化应用潜力与融合创新空间;对衰退期技术需有序引导资源转向,避免锁定效应。深圳在人工智能、5G等领域的成功布局,正是基于对科技周期规律深度预判的结果。二是洞悉产业发展周期。既要敏锐识别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加速其创新扩散与集群形成,又要积极引导处于成熟期的传统产业,通过科技赋能、模式创新和绿色转型实现升级再造。关键在于把握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节奏,既要避免因过度保守而错失新兴产业发展良机,也要防止因激进冒进导致传统产业过早退出引发结构性失衡。三是穿越经济发展周期。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具备超越周期的历史耐心与战略定力,坚持长期主义大局观,“一锤一锤接着敲”,接续推动区域经济步入内生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轨道。在大变局加速演进过程中,深圳同样面临一系列外部冲击与内部波动,但始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强化制度融贯性建设,强化对源头创新、核心技术攻关的大力投入、持续投入,没有因短期压力而出现方向摇摆或资源分散。

第三,因业制宜分类推进。新质生产力需要统筹协调不同成熟度、不同技术特征、不同市场前景的产业类型,必须摒弃“大水漫灌”或“一刀切”的思维,分类构建梯度有序、靶向精准、动态调适的产业支持体系。一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未来产业身处技术前沿,不确定性高、早期风险大。各地区可设立未来产业布局建设示范区,在示范区内大力营造鼓励“从0到1”原始突破的宽容生态,大力培育耐心资本、长期资本,重点推动从概念验证到原型开发、小试中试的全过程发展,为未来产业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搭建关键桥梁、探索可行路径。二是加速壮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领域往往具备一定技术积累,核心瓶颈在于如何实现规模化应用与生态构建。可设立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示范区,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创新服务等,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强化市场牵引与应用场景赋能,打通产业化“最后一公里”,着力解决产业链协同、供应链韧性和价值链提升问题,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完善的新兴产业生态系统。三是深度改造传统产业。传统支柱产业往往是区域发展的底层支撑,其转型升级是稳固经济基本盘、提升整体质效的关键。可设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聚焦特定优势传统产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工艺流程再造和服务化转型实现价值跃升,为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成为新技术应用的“练兵场”和转型经验的“输出地”。

(作者为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新质生产力研究院执行院长)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秦天 二审 党毅浩 终审 甘霖

(作者:曾宪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