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关键支柱,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成为制造业强国,就要做汽车强国。在新时代背景下,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更是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美好出行需求的关键所在。汽车产业发展韧性成为衡量经济活力与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尺,也是汽车强国建设的核心目标。当下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从多个侧面启示我们,要提升产业发展韧性,关键在于从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市场机制优化、消费升级和绿色发展五个维度协同发力,从而营造更加稳定、更具活力、更可持续的汽车产业生态。
在2025全球人工智能终端展上,逾千件AI终端产品及前沿技术精彩亮相,为全球产业界呈上一场融合“技术+产品+场景+生态”的盛会。 深圳特区报记者 姜鑫 摄
技术创新:突破内卷的关键路径
技术创新是推动汽车产业突破内卷的关键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我国汽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实现技术自立自强,做强做大民族品牌。当前,汽车行业正处于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的深刻变革之中。新能源汽车领域,电池技术创新是核心。企业应集中资源攻克固态电池技术难题,以实现更长的续航里程和更高的安全性,从而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力。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同样关键。通过优化传感器融合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企业能够提高自动驾驶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使其从高端车型向中低端车型普及,满足更广泛消费者群体的需求。
车联网技术的应用为汽车产品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5G通信技术的普及,车联网实现了车辆与外界的高速、稳定信息交互。高精度地图、智能交通系统和车路协同平台的建设,不仅提升了交通效率,减少了拥堵,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智能、便捷的出行服务,如实时路况信息、智能导航规划、远程车辆控制等。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能够增强汽车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产业链协同:优化产业生态的有效手段
产业链协同是优化汽车产业生态、提升整体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在汽车产业链中,整车厂与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紧密合作至关重要。零部件供应商作为汽车产业的技术基础,其技术创新能力和供应稳定性直接影响整车厂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整车厂应加强与零部件供应商的深度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前向供应商传递产品规划和研发需求,共同开展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实现零部件与整车的高度匹配和协同发展。在生产阶段,通过建立智能化的生产管理系统,实现零部件的精准配送和生产线的高效运转,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产业集群是促进产业链协同的重要形式,能够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升区域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政府应加强引导,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内,企业能够共享基础设施、人才资源和金融服务,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同时,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通过技术交流和合作,能够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
跨行业合作为产业链协同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汽车产业与能源、通信、金融等行业具有广泛的协同发展空间。与能源企业合作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充电设施建设,能够解决消费者的“里程焦虑”问题,提升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便利性;与通信企业合作加快5G技术在车联网领域的应用,实现车辆与网络的高速、稳定通信;与金融机构合作提供多元化的汽车金融服务,降低消费者的购车门槛,促进汽车消费市场的增长。此外,要积极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企业间的技术共享和资源整合,推动“链长制”和“产业链补链强链”的实施,以此促进上下游汽车企业的深度融合。
市场机制:激发产业活力的制度保障
良好的市场机制是激发汽车产业活力的关键,是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为汽车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要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高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交易和转化机制,促进汽车相关知识产权的商业化应用,推动汽车技术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使汽车企业的创新投入能够获得合理的经济回报,进一步激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
此外,建立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机制对于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汽车企业向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高端领域发展。通过政策措施鼓励汽车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汽车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发展的需求导向
消费升级是引领汽车产业发展的需求导向,是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代步工具,而是更加注重智能化、网联化、个性化的移动生活空间。汽车企业应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趋势,加强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精准把握消费者对汽车外观设计、内饰品质、智能配置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开发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品牌建设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消费者对汽车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不断提高。汽车企业应加强品牌战略规划,注重品牌形象塑造和品牌文化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举办品牌活动、开展品牌合作等方式,增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共鸣,提高消费者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拓展消费渠道和优化消费体验对于促进汽车消费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应积极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模式,提供便捷的购车服务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同时,加强售后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售后保障,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绿色发展: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绿色发展是汽车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挑战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和相关产业发展,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汽车企业应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在产品设计阶段,采用轻量化、高强度的材料和环保型的生产工艺,降低汽车的能耗和排放。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在产品使用阶段,研发和推广新能源汽车技术,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
同时,加强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和回收利用。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可以有效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废弃物排放。企业应建立健全零部件回收体系,加强对废旧零部件的回收和再制造管理,提高零部件的再制造率和质量水平。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消费者使用再制造零部件,推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的发展。
此外,相关部门应加强绿色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制定和完善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绿色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引导社会资本向绿色产业领域倾斜,同时加强对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推动汽车产业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发展。
(作者为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秦天 二审 党毅浩 终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