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全国“百园千企”,广州天河“新质生产力解法”闪耀广博会

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通讯员 谭学英 陶丹
08-24 22:2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8月22日至24日,在第33届广州博览会天河展区,一个身形灵活的人形机器人时而小步向前、挥臂致意,时而以优雅手势迎宾引路,成为全场焦点。记者了解到,广州天河携9家明星企业的“硬核”成果参展,涵盖上市公司、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等多类型,涉及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智能网联、软件与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方面,均系行业细分领域标杆企业。

聚焦对口协作,实现双向赋能,是近年来广博会的一大特色。天河作为广州新质生产力“输出地”,相关的技术资源也赋能本次广博会。活动现场,天河签署助力全国“百园千企”畅通国内大循环、发展新质生产力经济协作框架协议,让天河“新质生产力解法”,在全国的管理园区、产业中落地生根。

此前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凭借萌感外形与超稳步态火速出圈的高擎机电机器人,再次挪着灵巧步伐,和观众们打招呼:“大家好,我是高擎机电的小海,很高兴参加第33届广州博览会。”现场展出的5款型号机器人均是“小个子”,参加过运动会的“小海”,身高89CM,差不多是2岁儿童的身高。

今年广博会紧跟科技发展新浪潮。作为广州的经济大区、创新强区,天河积极构建“12126”现代化产业体系,抢先落子具身智能等未来赛道。该展区将大批智能科技成果“搬”到现场,场景化应用与产业化落地“零距离”呈现。

据介绍,目前高擎机电具备机器人本体研发、减速机、电机、FOC算法、驱动器、运动控制算法等全套机器人技术,实现所有产品全链条自产自研,领先行业达到稳定量产。作为行业内体型最小的万元级人形机器人,海派兄弟兼具轻量化、高开放性与模块化设计,专为科研、教育及个人开发者打造,具备极高的性价比。

高擎机电市场总监谢俊金表示,天河有丰富的高校院所资源、良好的科研氛围基础,集聚较多的数据算法工程师、机器人软件系统开发工程师等人才队伍,多元化的应用场景丰富,为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试验场”。因此企业将总部设立于此。

近期,广东制定出台《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空前决心打造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地。广州天河今年将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人工智能列入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集群,到2030年产业规模目标达到500亿元。其锚定智能装备与机器人领域深耕细作,初步形成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今年相关产业增速排名广州前列,3家企业(4个场景)入选省首批“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

据悉,天河将持续推动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跃升。天河拥有广州全市最多人工智能企业和最大人工智能应用产业规模,成熟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正把算法算力转化为生产力,在深度赋能实体经济上跑出发展“加速度”。

在本届广博会上,天河多家人工智能企业亮出“王牌”。广州机智云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机智云”)建成全球领先的AIoT开发云平台,近年来在智慧农业方面亮点频出,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注入动能。

“过去养殖户判断虾的生长状况,主要靠个人经验估算,缺乏标准化生产数据。而我们研发的AI虾罾监测装置及平台,通过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技术,实时解析虾群的进食状态与生长参数。”机智云市场总监李莲健边说边举起手机演示,养殖户只需在APP上操作,就能完成全流程管理。当农业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水里孕育的不仅是鱼虾,更有产业升级的无限可能。

依托丰富的创新资源和场景优势,天河“人工智能+”为千行百业提供新可能。现场,品高股份展示以“云—边—端”一体化架构为基础的车载智能边缘云平台,面向环境恶劣、无人值守、资源有限等边缘场景使用,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在城轨列车、电厂、基站、铁塔等边缘场景中,展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力量。

当前,人工智能的“天河力量”,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刷新“显示度”,塑造经济增长新动能。2024年,天河区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达536.8亿元,占广州的42.4%,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1400亿元,占广州三分之一,人工智能领域规上企业超100家,展现出强劲的产业实力。

人工智能加速应用落地,也是天河前瞻性布局产业的缩影。这里初步形成“一核两区多极”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在这片丰沃的创新土壤上,按照“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四个发展阶段,完善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支持体系,致力让创新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打造“1+N”成果转化基地体系、最高500万元鼓励产业链创新链协同攻关、支持创新联合体建产业加速营……天河一系列政策包为创新主体“量身打造”培育计划,呵护企业从研发的“最前一步”到科技成果走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本届广博会联动广州与对口协作地区、国内合作城市的市(区、县)产业园及科创示范企业,共同签署“百园千企”畅通国内大循环、发展新质生产力经济协作框架协议。

其中,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河科技园和广州德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均签署协议,未来,天河将继续深化实施“百千万工程”,借助国内重大展销会等平台宣传推介天河企业、天河品牌,推荐更多优质企业参与产业协作,促进区域间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双向共赢,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科技解法”新思路。

区域协同发展的活力,正从协议文本走向产业创新的热土。来自天河的广东荟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带来重大成果——其在河源建成广东首个马铃薯南繁育种基地,成功培育出优质微型薯,填补省内规模化育种空白,成为展会备受关注的创新典范。

“天凝丝丹笋”也在现场吸引广泛关注。2023年以来,天河紧抓天河—广宁协作契机,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核心,践行种业振兴行动,将“吊丝丹”竹笋优质种源引入广宁。目前,已在广宁建设1个“吊丝丹”笋竹种植示范基地,全县6个镇引种超千棵。未来将打造出低投入、高产出、高经济价值的竹笋品牌,提升村集体收入,并辐射带动村民增收。

编辑 李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叶志卫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通讯员 谭学英 陶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