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10万名“河小二”护河志愿者,覆盖22条主要河流

读特记者 方胜
2017-12-07 08:07
摘要

在宝安区双界河水环境改善工程项目部,挂着一块“双界河黑臭水体治理(新乐)义务宣导队”的牌匾。

在宝安区双界河水环境改善工程项目部,挂着一块“双界河黑臭水体治理(新乐)义务宣导队”的牌匾。“我们是宝安区第一支社区成立的黑臭水体治理宣导队。”日前,读特记者来到双界河水环境改善工程现场,宝安区新乐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邹永强对记者说,“在双界河由黑变清的治理过程中,义工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读特记者从6日召开的深圳市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公众座谈会上获悉,目前深圳纳入国家年底考核目标的45段黑臭水体中,已有35段消除黑臭。深圳在治水过程中大力提倡公众参与,护河特色U站、“河小二”志愿者队伍,“民间河长”等成为其中的亮点。

深圳已有10万名“河小二”护河志愿者

家住宝安区新乐社区的热心老党员李惠琴,如今几乎每天都要完成的“必修课”就是沿着家门口的双界河走一走。作为“双界河黑臭水体治理(新乐)义务宣导队”的义工,她和100多名伙伴的工作职责之一,就是监督施工单位文明施工、协助维护施工秩序。

双界河位于深圳市大铲湾流域范围内,由于两岸污水直排、雨污合流进入现状河道,黑臭水质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产生活。为了彻底解决双界河的水患、还优美的水环境于市民,2014年双界河水环境改善工程立项,2015年11月开工建设。

伴随着双界河水环境改善工程的推进,需要占据部分河岸两旁部分的绿化带,部分时段需要也连续浇灌,附近有些居民开始由于不了解情况提出了疑问。一方面为了协调施工单位与沿岸居民关系、做好对接,一方面也是代表居民做好监督,新乐社区在今年5月成立起这支以退休党员为主体的义务宣导队。“通过我们的宣传,现在附近的居民都对政府民生工程特别支持,现在就盼着全面完工、两岸开放的那一天呢。” 李惠琴说。

北大深研院环境科学研二学生郑宇和他的同学们,则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参与到深圳治水中。今年10月,包括北大深研院、清华深研院在内的深圳八大高校志愿者们,各自认领了一条严重污染的河流,展开专项调研。经过1个月的紧张工作,郑宇团队的新圳河海绵城市适建性分析报告出炉了,并由义工联汇总会提交至深圳市水务局。“我们建立了水工模型来分析这一片区建设海绵城市的情况,而每个高校调研报告也都是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各有侧重。”

设立在大沙河边的“沙河·尚”护河志愿服务站,则是深圳首个护水绿色U站,并受到了市领导的“点赞”。深圳市义工联理事长李琼介绍,护河治水志愿者统称为“河小二”,包括志愿者河长、“护水骑兵”志愿服务队、高校治水联盟、中小学“红领巾河小二”、各单位“党员河小二”等。全市现已拥有10万名“河小二”护河志愿者。“我们希望通过护河治水志愿服务,鼓励引导全体市民积极参加社会治理活动。”

45位“民间河长”覆盖22条主要河流

与遍布全市的护河治水志愿服务相比,由绿源环保协会倡导的“深圳民间河长”则主攻深圳污染最为严重的黑臭水体整治问题。

该协会秘书长朱珠介绍,绿源协会早在2014年就开始河流污染监督工作。今年,配合国家河长制的落实,绿源协会招募了45位“民间河长”,分布在全市主要的22条河流中。这半年来,“民间河长”举报反映污染问题点88起,其中促进 22起污染问题获得回应及有效解决,28起由相关部门持续跟进,涉及企业偷排、生活污水直排、垃圾中转站在河道边产生的面源污染、河流管道泄漏等问题。

“民间河长”工作也得到了政府支持和社会的关注。朱珠介绍,光明新区环水局与“民间河长”开展协同调查,宝安区环水局开通“民间河长”河流污染事件举报直通渠道,除深圳媒体采访报道之外,央视科教频道近期做了专题报道,省环保厅宣教中心也对绿源负责人、“民间河长”代表进行了调研。 目前,“深圳民间河长”工作模式已经被超过6个城市的民间组织复制,还先后联合福田企创、中广核研究院、南方科大、深大,分别于福田河、龙岗河及茅洲河共开展10场公众倡导活动,带动公众关注流域水环境。

家住龙华新区的邓志伟氏是负责观澜河流域的一位“民间河长”。从龙华河到油松河,大浪河到坂田河再到观澜河上游主干道,一有空他和几位同伴就沿着这样的路线巡视。“我来到深圳已经差不多有30年了,对深圳很有感情,也见证了深圳河流从清澈到污染再到整治的过程。希望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让我们的碧水早日再现!”邓志伟说。

民间力量治河要有长效机制

“只有形成全社会的参与度,治水的效果才能持之以恒。”在深圳市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公众座谈会上,人大代表谢兰军的话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包括“民间河长”在内的社会力量对于深圳治水的意义,特别是未来深圳河流从工程治理到管理治理的转变之后公众参与的重要作用,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肯定,而随之而来的则是社会力量参与治河的长效机制问题。

政协委员庄义婷提出,公众对于治水的深度参与首先要依赖信息公开,比如要让群众知道河道排污口的既有情况,这样发现新增排污口发现后才能监督。此外,治水工程的设计、施工、考核等全流程都可以请公众参与而不仅仅是实施阶段,这会让公众有主人翁的感觉并促进决策的科学性。人大代表应宪也认为,每一条河应有大数据的采集,其中基本的、老百姓容易理解的水质指标,可以定期公布,这就将相当于把河长的工作放在公众的监督视野中。

朱珠介绍,绿源协会倡导的“民间河长”已经申请到了阿里公益的资金支持以及企业赞助检测费。政府可以进一步通过有效的奖励机制,来促进公众参与河流治理,比如对举报偷排的奖励。政协委员李毅也提出,“民间河长”与官方河长是监督、促进、互补的关系,对深圳治水提质工作是很好的补充。“现在民间河长去‘跑河’,完全是靠热情和奉献。未来政府是否可以通过购买监督服务方式给予支持,或设立奖励机制,都可以探索。”政协委员居学成则认为,现在公众监督方式还比较初级,政府可以考虑为其配备设备,提升开展工作的水平;经费保障上则可以借助公益组织比如慈善基金会来予以扶持。

市义工联理事长李琼则建议,未来河道的改造可以考虑到设置U站观测点,这样未来深圳的河道不仅美丽,还增添了志愿者这道靓丽的风景线。

编辑 程思玮

(作者:读特记者 方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