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多措并举加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读特记者 陈寅 米鹏民 崔霞 吴德群 林捷兴/文 周红声 莫荣宝/图
2020-10-13 07:49


秋阳和煦,清风拂面。乘船穿行在白洋淀,近处碧水绿草,远处蓝天水村,鱼在水里自在地游,鸟时不时从水草掩映处飞起。

记者近日来到河北白洋淀采访时,看到的是一片田园牧歌的美好生活图景。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淡水湿地系统,素有“华北明珠”之称,143个淀泊星罗棋布,3700条沟壕纵横交错,对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被誉为“华北之肾”。

习近平总书记在雄安新区视察时指示,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要有严格的管理办法,绝对不允许往里面排污水,绝对不允许人为破坏。

河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做好顶层设计。2018年4月,《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发布,明确了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目标和任务。2019年1月出台《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从生态空间建设、生态用水保障、流域综合治理、新区水污染治理、淀区生态修复、生态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管理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和统筹设计。

2018年以来,河北省累计向白洋淀生态补水超过11.27亿立方米,使白洋淀水位水面面积保持在250平方公里以上,有效改善了白洋淀水生态环境。

雄安新区按照“控源、截污、治河、补水、搬迁”的总体思路,加强外源污染源管控,实施截污工程,开展河道治理,加强内源污染源治理,加强生态补水,实施白洋淀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全力打好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攻坚战。目前,白洋淀的污水、垃圾少了,水位高了、水体清了,生态越来越好了。

村民生活污水一滴不入淀

9月26日下午,记者在雄安新区安新县安新镇白洋淀王家寨村看到,沿着淀边,一根根污水管线围成一圈。村口广场上,一座可移动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早已建成。这座一体化装置相当于一座小型污水处理厂,每天能处理180吨污水。

家寨村地处白洋淀深处,四面环水,是白洋淀内唯一一个不通旱路的村庄。河北雄安北排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岳华告诉记者,去年,北排集团进驻王家寨村,在村中望月岛西南处设置一座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站出水分别经过生态净化系统、镜面水池、旱溪、生态氧化塘进行生态处理,实现出水循环利用。

“本着一村一策、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同的村落采用的污水收集和污水处理方式都有所不同,以保证村民生活污水一滴不入淀。”刘岳华说,北排集团充分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实现28个村庄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出水达到《大清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13/2795-2018)重点控制区排放限值;农村公共厕所无害化、卫生化、生态化运营;农村生活垃圾全域全收集、全处理,在努力提升人居环境的同时,努力实现“零排放”,打造生态治理精品工程。

一望湖天接杳茫,蒹葭杨柳郁苍苍。目前,雄安新区白洋淀78个淀中、淀边村的污水、垃圾、厕所等环境问题一体化综合治理已初见成效,污水已不再直排入淀。新建的89座高水平污水处理站对污水进行全收集全处理,垃圾做到日产日清。

一边对村容村貌进行整治,一边发展旅游,很多村民搞起了民宿、农家乐,吸引游客旅游消费,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白洋淀旅游打卡,当地村民的收入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今年58岁的陈贺良,以前作为渔民,收入一直不稳定。去年,陈贺良家中办起了农家乐,逐渐走上了致富路。陈贺良说:“我从小就会烧鱼,游客喜欢我家做的鱼。现在村里环境好多了,家里收入提高了很多,环境整治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实打实的福利。”

圈头乡邵庄子村是名副其实的“网红村”,村里活跃着20多位网络主播,不时划着船在白洋淀做直播。作为村里网络直播的“探路者”,48岁的邵小贝每天都在直播间为数千粉丝讲述家乡的故事和变化。“跟以前比,现在村里环境好太多了,天更蓝了,水更清了,游客也多了,靠着开展生态旅游和农家乐饭馆,收入增加不少。”邵小贝说。

补水清淤“华北明珠”重放光彩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推进白洋淀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记者从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了解到,白洋淀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升级,600多个有水纳污坑塘全部完成治理、排查整治13000多家“散乱污”企业、清理河道垃圾130.9万立方米。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淡水湿地系统,143个淀泊星罗棋布,对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作用。

补水、治污、清淤、搬迁综合施策,正让“华北明珠”重放光彩。

通过补水、治污、清淤、搬迁等措施综合治理,白洋淀全面恢复“华北之肾”功能。

引黄入冀补淀、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上游王快水库和西大洋水库……2018年以来,河北省统筹调度多种水源,累计向白洋淀生态补水超过11.27亿立方米,使白洋淀水位保持在6.5米以上,水面面积保持在250平方公里以上,有效改善白洋淀水生态环境。

事实上,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生命线。今年7月15日,随着提升泵站机泵缓缓转动,府河水经连通渠汇集至调蓄池,水流被提升至一号配水渠进入府河湿地,这是府河河口湿地项目在进行投用前的河淀通水调试。

孝义河、府河是白洋淀两条主要有水入淀河流,河流水质直接影响着白洋淀的生态治理效果。之前,入淀河流因常年承接污水处理厂尾水和部分直排污水,顺着河流污水又进入白洋淀内,给白洋淀生态带来破坏。雄安新区设立后,上游河流污染治理工作逐步推进,上游来水水质正在持续改善。

府河河口湿地是府河进入白洋淀前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这里将建成一个智慧湿地,建成后将有效提升入淀河流水质。记者了解到,孝义河河口湿地项目的智慧湿地智能控制室结合自动控制系统,根据水位监测数据,实现了自动启闭湿地水泵,保障人工湿地的正常工作。

今年8月,雄安新区退耕还淀还湿先行示范项目——府河、孝义河河口湿地水质净化工程主体完工。到今年底,府河、孝义河河口湿地项目将为白洋淀恢复超过600公顷的湿地面积。这里将建成华北地区规模和处理能力最大的功能性生态湿地,每天能净化入淀水45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一天的污水排放量。

像府河、孝义河河口这样的退耕还淀工程是实施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关键措施之一。去年7月,雄安新区首次实施退耕还淀,今年上半年,白洋淀藻苲淀退耕还淀生态湿地恢复工程正式启动,结合生态补水,污染鱼塘综合治理,逐步恢复白洋淀淀区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营造淀城和谐共融的特色景观。

同时,雄安新区在白洋淀构筑具备200年一遇防洪能力的防洪堤。前不久,白沟引河右堤防洪治理工程(二标段)项目施工现场,10.5公里长的防洪堤主堤填筑工作已经全部完成。与以往功能单一的防洪大堤不同,白沟引河右堤防洪治理工程将防洪功能与生态景观相结合,在防洪治理上强调绿色发展、园林生态,力求将大堤与新区自然景观和谐交融。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今年1至7月,白洋淀水质有明显改善。白洋淀两个国考断面南刘庄断面和湖心区断面均达到了IV类水质。其中,南刘庄断面连续两个月出现了III类水,湖心区断面也出现了两个月份的III类水质。

长空淡荡入飞鸟,积水清虚浮夕阳。如今,白洋淀过去消失的一些鱼种回来了,各种珍贵鸟类渐渐多了。

未来,雄安将进一步加强外源管控和内源治理,加快推进生态治理工程,科学生态补水,使淀区面积逐步恢复至360平方公里左右,白洋淀正常水位保持在6.5-7.0米,提升淀泊水环境质量,白洋淀水质稳定达到Ⅲ-Ⅳ类,努力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新型城市。

全面保护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

淀区规划面积360平方公里左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作为雄安新区规划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以下简称《白洋淀规划》)为白洋淀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支撑,也将为雄安新区可持续发展奠定生态之基。规划从流域治理角度出发,统筹考虑了水量、水质、生态三大要素,以白洋淀水质、水生态恢复目标为抓手,通过补水、治污、清淤、搬迁等措施综合治理,全面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使“华北明珠”重放光彩。

雄安新区大力推进实施白洋淀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全力打好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攻坚战。

《白洋淀规划》指出,按照淀区面积360平方公里左右、正常水位保持在6.5-7.0米的目标考虑,确定2022年之前生态需水量为3-4亿立方米/年;从远期需求与配置看,2022年之后,随着流域和淀区生态环境治理目标逐步实现,生态需水量为3亿立方米/年。

为保障淀区逐步恢复至360平方公里,规划将淀内稻田和旱地逐步恢复为湿地,并建立多水源补水机制。在实现水质达标上,针对入淀河流,《白洋淀规划》从流域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环境流量保障和加强河道管理等方面提出具体规划要求,确保入淀河流水质达标;工业污染方面,从优化新区产业发展格局、推进传统产业集聚区污染控制等方面提出规划要求;针对新区农村,分别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垃圾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养殖污染防治四个方面细化了规划内容。

《白洋淀规划》指出,雄安新区要构建“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空间格局,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为全面保护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提升白洋淀生态服务功能,规划对淀区进行功能区划,确定了约96平方公里的生态功能区,主要保护白洋淀重要的动植物资源及其自然环境,实施严格生态保护管控措施;生态服务功能区,为淀内其他区域,主要展示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淀区纯水村搬迁是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重要措施。对纯水村,要大力开展污染防治和生态治理。根据淀区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阶段性目标要求,分批有序实施外迁。其中,生态功能区内村庄约2万人先行搬迁,生态服务功能区村庄有序外迁。

《白洋淀规划》的规划期限至2035年,近期至2022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至2020年,白洋淀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取得明显进展;至2022年,白洋淀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显著进展,生态系统质量初步恢复;至2035年,白洋淀综合治理全面完成,淀区生态环境根本改善,良性生态系统基本恢复。

到本世纪中叶,淀区水质功能稳定达标,淀区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功能健全,白洋淀生态修复全面完成,展现白洋淀独特的“荷塘苇海、鸟类天堂”胜景和“华北明珠”风采。

见习编辑 王子烨

(作者:读特记者 陈寅 米鹏民 崔霞 吴德群 林捷兴/文 周红声 莫荣宝/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