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深圳流光溢彩的文化星河中,曾有一颗朴素而炽热的星辰——“大家乐”舞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逢夜幕初垂,工装未换的年轻人便涌向露天水泥地舞台。胆大的径直登台,一首家乡小调,一段即兴舞蹈,皆能收获台下如雷掌声与真诚喝彩,汗水与欢笑在此交融。它于一方简陋的水泥台升起,照亮了无数打工青年的孤寂夜晚,又在时代变迁中几经沉浮,最终以数字姿态重燃灯火。
水泥台上的平民文艺派对
这张照片拍摄于1985年,当时的皇岗村还没有高楼林立,灯火辉煌,一眼望去,满是泥路田野纵横交错。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们的精神生活却并不匮乏:一个简陋的露天舞台上,衣着摩登的歌手在纵情歌唱,台下的观众掌声连连,好不热闹。1985年,皇岗村建立大家乐舞台,坚持每周有活动,每逢节假日组织文艺演出。1997年,深圳市政府和皇岗股份公司共同投资兴建了占地2万平方米的皇岗文化广场,其中专门还开辟了600平方米用作“大家乐”舞台,其灯光、音响配套当时都是一流的。皇岗 “大家乐”舞台不仅给热爱文艺的本地村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固定平台,也极大地丰富了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早上,活跃在舞台上的是一些由中老年人组成的太极拳队和扇子舞队。到了晚上,年轻人就开始登台亮相,尽情展示那个年代的流行歌曲和舞蹈,热闹气氛曾令不少居住在罗湖和南山的居民慕名而来,并加入其中。

星光璀璨的“文化旗舰”
大家乐舞台这种不设门槛,突出“自愿、自荐、自费、自演、自娱、同乐”的娱乐形式,如磁石般吸引了流水线上下来的年轻身影,在深圳风靡开来。
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于1986年7月9日,在一块水泥地上搭建起一个简易露天舞台,这也是深圳最为出名的大家乐舞台。1991年,深圳市政府斥资65万元为舞台重塑金身——钢网结构的新舞台拔地而起,专业灯光音响齐备,面貌焕然一新。这标志着“大家乐”告别草创的粗粝,步入高光时代。
平台升级,梦想随之升腾。1993年,卡拉OK月赛、季赛、年赛及“明日之星”专场演出次第展开,为无数怀揣才艺的青年铺设进阶之路。1994年春节,“深圳是我家”系列活动温情启幕,响应“让民工留在当地过年”的号召,暖意直抵人心,引发全国性反响。1995年,青年业余歌手“个人演唱会”亮相;1996年,“千人广场舞会”的宏大场面与明星演唱会交相辉映。大家乐舞台成为国内演艺焦点,火风、陈明等当红歌星相继在此放歌。
时代潮涌中的转身与谢幕
辉煌之下,暗流涌动。约在2004、2005年后,产业升级转型,流水线旁的身影渐稀;电视、网络、手机编织起全新的娱乐图景,都市白领的休闲方式悄然转向。曾经人头攒动的露天舞台,在文化消费日益多元、私人化的浪潮中,逐渐淡出主流视野。许多新来深圳的年轻人,已不知晓城市曾有这样一个属于打工者的精神灯塔。
2008年,城市建设的脚步抵达舞台边缘——因修建地铁,“大家乐”被围挡,喧腾二十余载的歌声戛然而止。四年后,2012年1月,作为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整体改造工程的一部分,承载一代人青春印记的水泥台与钢架舞台,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成为历史尘埃。
数字洪流中的青春新舞台
告别,并非终点。2019年,随着焕然一新的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落成,“大家乐”的旗帜被郑重擎起。重启的舞台,在传承草根精神内核的同时,勇敢拥抱数字时代。
形式迎来深刻变革:2020年,舞台突破物理边界,开启线上直播,探索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昔日的露天广场,蝶变为“互联网舞台”。内容创作亦焕发活力。自2021年起,《白石洲》《让世界看见》等十余首原创歌曲相继诞生,它们吟唱新时代深圳青年的故事与梦想,在更广阔的空间引发共鸣。
从水泥台到云舞台,“大家乐”完成了从地理坐标向文化符号的跃升。它不再囿于一方场地,而是成为深植于城市记忆、并持续向未来生长的精神家园。它始终是那个平台——为平凡个体提供表达的光束,让无名者在城市的喧嚣中被看见、被聆听。
四十载光阴流转,从水泥台简陋的弧光到云端舞台的璀璨像素,“大家乐”的灯火穿越了深圳的沧桑巨变。它曾是百万异乡人用乡音与汗水点亮的平民文艺派对,在钢架舞台的鼎盛时代托举过丛飞的赤诚与“超女”“快男”的雏形;当物理舞台消隐于地铁的轨迹,它却在数字星河中重获新生,那些水泥地上曾无处安放的青春咏叹,终将激荡起更辽阔的回响。
这方舞台的变迁史,恰是深圳精神的微观史诗:它始于“来了就是深圳人”的草根包容,兴于“敢为天下先”的文化创造,最终在“与时俱进”的智慧转型中续写传奇。大家乐不仅是一个名字,它是这座城市为平凡者永不熄灭的灯塔——只要梦想仍在吟唱,舞台的灯火便会长明。
那年,深圳开始与“大赛”结缘
1986年,第八届亚洲乒乓球锦标赛在竣工不久的深圳体育馆举行。这是亚洲乒坛的一大盛事,也是深圳经济特区的一大盛事,是深圳第一次举办大型的国际体育竞赛。
1986年10月14日,历时7天的第八届亚洲乒兵球锦标赛在顺利完成各项比赛后落下帷幕。在这届亚乒赛上,中国乒乓健儿一举包揽男女团体、男女单打、男女双打、混合双打七项冠军。

对深圳来说,这次大赛的意义更加重大。因为这次亚乒赛是临时易地举办,时间非常仓促,深圳必须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里筹备这次大型国际赛事。对深圳来说,这是一次考验。而深圳之所以有底气接受这次考验,是因为有了充足的硬件设施——深圳市体育馆的建成。1985年,深圳体育馆拔地而起,为深圳拿下了首个“鲁班奖”,还与拉萨饭店并列中国建筑艺术一等奖,是当时全国设备最先进的现代化体育馆之一。
1986年金秋,先是乒乓球亚洲杯在深圳体育馆成功举办;随后,力士杯健美赛在深圳体育馆登场,中国女运动员第一次按照国际惯例身穿“比基尼”登场,轰动全国,入选当年全国十大新闻。

体育馆投入使用初期,观众年流量是当时深圳人口的1.5倍,场馆利用率高居全国第一,是那个年代深圳唯一能承接大型文娱活动的场地。
今天的深圳,是大型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举办地。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WTA年终总决赛、女篮亚洲杯等国际比赛轮番上演。今年,深圳又成为第十五届全运会主赛区之一。
作为这一切的原点的深圳体育馆,2020年开始了改造工程。如今,焕然一新的深圳体育馆集科技、运动、生态于一体,向世界展现未来体育场馆新标杆!
小梅沙:一弯新月的山海交响曲
在深圳东部蜿蜒的海岸线上,一个名为小梅沙的地方,正以惊人的速度书写着自己的蜕变史诗。从大鹏湾畔寂寂无名的渔村,到年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的文旅地标,再到如今投资近200亿重塑的山海新城,小梅沙的每一次脉动,都深深嵌入改革开放的时代肌理。
小梅沙的故事,要追溯到1979年——几节简单的货柜被放置在沙滩之上,内地第一个沙滩度假基地“小梅沙度假村”由此启航。1985年,小梅沙大酒店破土动工,1987年正式开门迎客。这座现代化建筑的落成,为小梅沙天然的碧海银沙注入了服务与品质的基因,初步勾勒出滨海休闲胜地的雏形,奠定了未来辉煌的第一块基石。
四十余载光阴流转,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海馈赠和敢闯敢试的深圳基因,小梅沙所在的梅沙片区完成了令人瞩目的巨变。大梅沙海滨公园的开放、东部华侨城的崛起、海滨栈道的蜿蜒、奥特莱斯的繁华,一系列“网红”地标如珍珠般串联,构筑起强大的文旅引力场。昔日的边陲渔村,蝶变为年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的全国性旅游重镇。2023年底,深圳地铁8号线二期如一条银龙直抵大小梅沙,彻底打通了交通瓶颈。“乘地铁,听海踏浪逛夜市”迅速风靡,成为深圳市民休闲新风尚。据《深圳特区报》等权威媒体报道,地铁开通后的首个元旦假期,梅沙片区创下单日接待游客20万人次的空前纪录,这片热土的人气被推向沸点。
为呼应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雄心与游客对高品质体验的渴求,一场总投资近200亿元、规划面积达390万平方米的宏伟再造——小梅沙整体改造工程于2019年启幕。作为深圳市首个旅游业态城市更新项目,小梅沙拥抱37公顷黄金海域和38公顷郊野森林。从崭新亮相的美高梅酒店凭栏远眺,眼前是碧波无垠的大鹏湾,身后是苍翠欲滴的生态公园,一幅山海城共生的未来画卷正徐徐舒展,预计2025年底前全面建成。
小梅沙的故事,远不止于地理空间的更新。它从渔村货柜的简陋起点扬帆,驶过地铁时代的喧嚣热浪,正全速驶向山海交融的未来之城。
荔枝节:从甜蜜邀约到科创盛典
1988年盛夏,深圳的空气里弥漫着荔枝的甜香与发展的热望。6月28日,首届深圳荔枝节在市政府精心策划下盛大启幕。这不仅是一场岭南佳果的盛宴,更是一次城市形象的华丽亮相。
荔枝在深圳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1986年,荔枝树高票当选“深圳市树”,成为城市精神的象征。两年后,深圳市政府敏锐把握机遇,于1988年2月22日正式下发通知,决定在“桂味”与“糯米糍”的最佳赏味期(6月28日至7月8日)创办荔枝节。其核心定位鲜明——“荔枝为媒、文艺搭台、经贸唱戏”,旨在借荔枝这一岭南名片,吸引海内外宾客了解深圳、投资深圳。
首届荔枝节被打造为一个大型综合性平台:品尝荔枝为核心,融合岭南特色文化体验;涵盖商品展销、工业引进、科技交流、贸易合作及文体活动;采用“市节大家办”原则,除开闭幕式外,活动由各部门主办并自筹经费,极大调动了社会参与热情。

这场甜蜜的邀约取得了远超预期的成功:吸引中外宾客高达20万人,盛况空前;贸易协议成交额突破8亿元人民币,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同时,以极小的成本撬动巨大经济与社会效益,充分展现了深圳市场化的活力与效率。荔枝节从此成为深圳一年一度的“市节”,直至1997年共成功举办十届,在招商引资、促进国内外交流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世纪90年代末,伴随知识经济与互联网浪潮兴起,国内科技展会普遍存在规模小、成效不足的问题。深圳再次展现出敢为人先的魄力。1998年,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决定对已成功举办十届的荔枝节进行战略性升级转型,将其打造为承载新时代使命的高科技盛会。
1999年10月,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高交会)在深圳隆重登场,一鸣惊人。它首倡“成果交易与风险投资相结合”模式,经过20余载耕耘,高交会已成长为无可争议的“中国科技第一展”,成为引领行业、技术与创新的国家级风向标。

从飘散着荔枝清香的市民节日,到汇聚全球顶尖科技的国之盛会,深圳以一场“甜蜜”的嬗变,生动诠释了其从改革开放窗口向全球科创高地的跃迁之路。荔枝节的初心——以开放促发展,在高交会的时代舞台上,奏响了更为激越的乐章。
编辑 林雅婷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11月9日,我们将迎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赛事临近,无论你是投身运动热潮、感受竞技魅力,还是想为拼搏健儿传递心意,都不妨来鹏友圈,留下对“十五运”的专属祝福!带上话题#我为十五运加油#,一同为运动健儿呐喊助威,为“十五运”热烈喝彩! 【本期话题】#我为十五运加油# 【活动礼品】读特积分、优质动态随机掉落深圳盒子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1月22日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已进入冲刺倒计时,想解锁超省心的观赛方式?赶紧打开“十五运全景魔方”(https://huodong.dutenews.com/H5/nationalGame/pc),一键解锁观赛全攻略!无论是赛事速递、赛程全览,还是购票指南、规则科普,都能在这里轻松找到!快到鹏友圈带话题晒出你的使用截图,和鹏友们分享专属观赛攻略吧! 【本期话题】#十五运观赛神器# 【活动礼品】读特积分、优质动态随机掉落深圳盒子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1月22日
01:00#十五运读特小记者推荐官# 深圳,创新之城,活力之都,邀您共赴十五运之约 深圳,这座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以创新为魂,活力为韵,正张开双臂欢迎四方来客。在这里,高楼林立,平安金融中心直插云霄,深圳湾“春笋”展现滨海艺术魅力,市民中心如大鹏展翅,彰显行政心脏的活力。 深圳还是“千园之城”,1320座公园如绿色明珠镶嵌城市,大鹏半岛的碧海银沙与梧桐山的云海日出,让人流连忘返。漫步南头古城,千年文脉与现代文创交织;走进大芬油画村,艺术气息扑面而来。 十五运会期间,深圳更添独特魅力。在宝安欢乐剧场等智能场馆,AR导航、AI机器人服务等前沿科技,让您体验未来之城的精彩。赛事之余,您可参与“全民全运”系列活动,在虹桥公园自由式小轮车赛场感受激情,在深圳湾畔的马拉松赛道尽览山海美景。 十一月的深圳,阳光与激情同在。让我们相约深圳,在十五运的青春礼花中,共赴一场创新与活力的盛宴!
01:11#十五运读特小记者推荐官# 亲爱的全国各地朋友们: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形容我的城市,那一定是“奔跑”。深圳,就像我们班那个永远充满奇思妙想的同学,永远在创造,永远向前。 站在莲花山顶俯瞰,你会看见这座城市的心跳——高楼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深南大道上车流如织。但深圳的魅力不止于此。周末的深圳湾,白鹭在红树林上空划出弧线,远处香港的青山若隐若现。科技园的深夜,大厦里依然亮着点点灯光,那是无数梦想在发光。 这里是大疆无人机起飞的地方,是腾讯QQ诞生的摇篮。走在华侨城创意园,旧厂房变身艺术空间,咖啡香混着油墨味;盐田港的巨轮鸣着汽笛,把“中国制造”送往世界每个角落。 来自天南地北的人,带着各自的乡音和梦想,把这里变成了家的模样。 朋友们,欢迎你们来看看这座“奇迹之城”。来感受创新的脉搏,看看科技与自然如何共舞,体会什么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座城市,会用它年轻的心跳告诉你:梦想,永远值得奔跑。 深圳准备好了,期待与你相遇!

清水河U站助力红岗公园重阳祭祖 --文明服务暖人心,安全宣传护平安 又是一年重阳至,祭祖追思寄深情。罗湖区清水河U站携手清水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在清新苑登山口与红岗幼儿园登山口开展重阳祭祖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免费派发菊花、宣传消防安全知识等举措,为市民营造文明、安全的祭祖环境,让传统节日更具温度与保障。 活动现场,志愿者们热情地为前来祭祖的市民递上一朵朵素雅的菊花。“用鲜花祭祖,既环保又能表达对先辈的敬意,这种方式很有意义。”市民王女士接过菊花时感慨道。一箱箱“Oasis”品牌的菊花整齐摆放,在绿意盎然的红岗公园中显得格外清新,志愿者们的耐心讲解也让更多市民了解到文明祭祖的价值,纷纷选择以鲜花寄哀思,让祭祖更具时代文明气息。 消防安全是此次活动的另一重点。面对重阳祭祖期间可能存在的火灾隐患,志愿者们通过展示《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森林防火禁火的通告》宣传牌,向市民详细讲解森林防火规定与安全祭祖注意事项。“祭祖时不能在山林附近随意用火,这些安全知识关乎大家的生命财产安全,一定要牢记。”志愿者的细致宣讲,让市民们对安全祭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次活动,清水河U站将传统孝道文化与现代文明服务、安全保障相结合,不仅为市民提供了贴心的志愿服务,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文明祭祖、安全过节的理念。未来,清水河U站将持续关注社区需求,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为构建文明和谐社区贡献力量。 供稿:罗湖区清水河U站 向红梅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