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听说“某某癌症会遗传”,但妇科肿瘤真的会代代相传吗?
答案是:部分会。
在所有妇科肿瘤中,约10%与遗传基因突变直接相关。这些基因就像人体自带的“健康密码”,一旦发生特定错误(突变),可能让女性患卵巢癌、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等风险显著升高。
图源:图虫创意
最常见的“问题基因”是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BRCA2)。如果携带这类突变,女性一生中患卵巢癌的风险可能从普通人的1%~2%升至40%~60%,乳腺癌风险最高可达80%。
另一个关键基因是林奇综合征相关基因(如MLH1,MSH2),它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风险增加。
01
这些信号提示“遗传风险”
遗传性妇科肿瘤并非毫无征兆,若家族中出现以下情况,建议提高警惕:
多位亲属患同类型癌症(如母亲、姐妹、姨妈等均患卵巢癌);
一人患多种妇科肿瘤(如同时有乳腺癌和卵巢癌);
发病年龄早(如卵巢癌在40岁前确诊);
家族中有男性乳腺癌患者(BRCA突变也可能影响男性)。
例如,好莱坞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因检测出BRCA1突变,选择预防性切除乳腺和卵巢,正是基于家族中多位女性亲属患癌的教训。
02
基因检测:提前20年拉响警报
现代医学已能通过基因检测锁定风险。检测方法很简单:抽取少量血液或唾液,分析DNA中是否存在已知的致癌突变。建议以下人群考虑检测:
直系亲属中≥2人患妇科肿瘤;
本人或亲属在50岁前确诊相关癌症;
家族中有已知遗传基因突变。
检测结果分为三类:
阳性(发现致病突变):需制定个性化监测计划;
阴性(未发现已知突变):保持常规体检;
意义未明突变(发现新变异):需定期复查评估。
03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对于高风险人群,现代医学提供多道“防护网”——
✅密切监测
卵巢癌:每年妇科超声+血液CA125检测。
子宫内膜癌:经阴道超声+子宫内膜活检(更年期后重点关注)。
乳腺癌:乳腺磁共振(MRI)联合钼靶检查。
预防性手术(需医生评估):切除卵巢/输卵管可将卵巢癌风险降低90%;子宫切除术降低林奇综合征患者的子宫内膜癌风险。
药物预防:口服避孕药(长期使用可降低卵巢癌风险40%~50%)。
✅生活方式干预:
保持BMI<30(肥胖增加子宫内膜癌风险);
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
减少吸烟、酗酒等促癌行为。
即使确诊,现代治疗手段也能显著改善预后。例如:
靶向药:PARP抑制剂(如奥拉帕利)专门针对BRCA突变卵巢癌,可延长生存期;
免疫治疗:PD-1抑制剂对林奇综合征相关肿瘤效果显著;
保生育手术:早期卵巢癌患者可保留子宫,通过试管婴儿技术完成生育。
最后想说,遗传基因只是“可能性”,而非“必然性”。建议所有姐妹:
✅画个“家谱”:整理三代亲属的癌症病史,就诊时提供给医生;
✅30岁后关注筛查:即使无家族史,每年妇科检查+HPV筛查不可少;
✅理性看待基因检测:检测前需咨询遗传门诊,避免盲目焦虑。
科学的预防和管理,才能让生命的主导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伊诺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