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假期长这样!”清华SIGS研究生的暑期科研有点酷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丽 通讯员 叶思佳
08-19 10:3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当夏日的热浪与创新的激情在鹏城交织,暑期的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简称,清华SIGS)校园里正演奏着奋斗的乐章。暑假期间的“SIGSers”在实验室里闪烁着智慧光芒、图书馆中沉淀着学术底蕴、国际舞台上展现着文化自信、产业一线彰显着奉献社会的实践品格、祖国基层中镌刻着心系家国的赤子情怀……他们以奋进姿态投身科研,诠释着清华人“行胜于言”的学风,组成了一幅充满温度、广度与深度的暑期科研成长图鉴。

锚定前沿,融合交叉实验室的科研探索

暑假,是SIGSers全力攻关突破科研瓶颈的黄金期。校园里,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键盘敲击声与仪器运行声交织成独特的奋斗交响。

UltraTac集成超声增强视触觉传感器的基本模型

苏杰华进行实验操作

这个假期,数据与信息研究院智慧传感与机器人团队的2024级博士生龚俊豪、2021级博士生苏杰华等,在多模态机器人感知领域取得突破,成功开发出UltraTac集成超声增强视触觉传感器,显著提升了机器人感知精度和操作安全性。该传感器采用同轴光声架构,将视触觉成像与超声感知融合,实现接近感知(精度R2-0.99)材料分类(准确率99.20%)和双模态物体识别(准确率92.11%)。

团队表示,跨学科的团队合作和完善的实验平台为技术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UltraTac能同时识别容器表面图案和内部物质,在质量控制和安全检测中具有重要价值。

韩佩轩研制生物基可降解塑料

可降解塑料是“白色污染”源头减量化的不二选择,完全由生物体产生的生物基可降解塑料近年来备受青睐。环境与生态研究院2023级硕士生韩佩轩所在的污水污泥资源化与微生物组学实验室,致力于固体废物高值化利用生产生物基可降解塑料研究。

团队近期完成的实验成功验证了生物基可降解塑料生产系统的可行性,并建立起一套涵盖“底物转化-生物生产-下游提取”的完整工艺链。“利用有机固体废物替代粮食资源生产生物基可降解塑料,是破解‘白色污染’和实现废物升级再造的关键路径。”韩佩轩强调,“这不仅从源头促进减污降碳,更能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检修实验装置

目前,团队正依托国家级纵向课题,着力优化系统稳定性并显著提升产率与转化率,推动这项绿色技术迈向工业化应用。

夏日读书,图书馆里纵享“静”修时光

科研攻关离不开深厚的知识积淀。大学城图书馆和清华SIGS的共享学习空间,在暑期依然开放,成为学子们梳理思路、拓宽视野、潜心阅读的“静修”之地。

全家正在开放学习区阅读

尽管在暑期,同学们学习和阅读的热情不减,校园图书馆里依然座无虚席,是同学们静心思考的重要场所。在国际一期的开放学习区,经常能看到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的2023级博士生全家正的身影。他专注地阅读关于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著作,随身携带的电子设备屏幕上还打开着几篇相关文献。

全家正表示:“当实验遇到瓶颈时,来图书馆系统地阅读领域内的最新进展和经典理论,常常能豁然开朗,找到新的突破口。” 他感到疲惫的时候,也会去大沙河散散步,赏赏风景。大学城图书馆丰富的电子资源和安静的学习环境,为他进行深度阅读提供了保障。

立足民生,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范式

这个暑假,还有许多SIGSers走出校园、深入一线,将在校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祖国的广阔天地之中。

翟美卿(二排左一)与专业实践团队合影

基础医学研究是解码疾病本质的钥匙。面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这个影响我国超1/4成人的第一大慢性肝病,破解其免疫代谢机制成为开发无创诊断技术的核心突破口。精准医学与公共卫生健康专业2023级博士生翟美卿在清华长庚医院检验医学中心经历为期六周的深度实践,亲身参与这场从基础到临床的科研攻坚。依托医院国家级检验医学平台,翟美卿所在团队系统研究了疾病免疫代谢机制,评估12项血清标志物诊断价值,并开发基于多组学的无创整合诊断模型。

与专业实践团队召开学习讨论会议

“基础医学的深度决定临床创新的高度。”翟美卿总结道,“此次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清华‘医工结合’体系的先进性——从实验室发现到检验科应用的高效转化闭环。”未来,她将持续深耕免疫诊断领域,聚焦慢性病综合管理,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国际舞台,用清华声音对话世界

暑假期间,学子们积极登上全球学术舞台,交流互鉴,拓展视野。数据与信息研究院2021级博士生满帆航的研究成果“多视角大模型角色扮演”入选第63届国际计算语言学年会(The 63rd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of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CL 2025)海报展示环节,并在这个暑假赴维也纳参会。作为全球计算语言学与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会议,ACL汇聚了学界与工业界的顶尖研究者。


满帆航的研究成果入选ACL 2025海报展示环节

满帆航表示,此次会议不仅让他与全球知名团队(如DeepSeek等)深入探讨技术细节,更使其在跨文化学术交流中获得了方法论的新启示,为团队多视角建模开辟了新思路。

科研赋能,用智慧点亮山区的“火把”

当实验室的精密仪器“走进”大凉山,当人工智能的代码融入彝族孩子的课堂,一场关于知识传递与科技赋能的创新实践,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悄然展开。


黄海燕(右一)与凉山儿童在一起

来自数据与信息研究院机械专业的2023级硕士生黄海燕已经是第二次参加支教活动了。她与支教团成员充分发挥清华SIGS在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优势,为凉山的孩子们科普了关于“人工智能”以及“航空航天技术”的相关知识,并对人工智能的普及度进行调查。

“在我们调研过程中,在被问到‘对人工智能的了解’时,孩子们眼睛里闪烁着茫然与羞涩。” 黄海燕在调研日志里写下了这段文字:“短期支教的意义是什么?我想,是给孩子们一双看到外面世界的眼睛,在心里点燃技术的‘火把’。他们要传承彝族的文明,更要用知识走出这‘大山’、用技术打破山的阻隔。教育从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照见。感谢相遇,期待相逢!”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丽 通讯员 叶思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