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国乐实验剧场《可园可源》在新疆上演

深圳特区报记者 申卫峰 通讯员 黄孟良 文/图
08-13 10:5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国乐传新韵。8月8日、8月9日连续两晚,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文体活动中心唐王城剧场座无虚席,东莞原创国乐实验剧场《可园可源》跨越山海,在这里精彩上演,为师市各族职工群众带来了一场颠覆想象的岭南文化的视听风暴。

据介绍,《可园可源》是由东莞市文化馆原创出品,以国乐、舞蹈、科技与绘画的跨界融合,具有创新性、先锋性的国乐实验剧场。它以岭南四大园林之一的“可园”为故事发生地,生动讲述了莞人张敬修与居巢、居廉奠定岭南画派雏形的动人故事。

作品以广东音乐演奏为核心,结合舞蹈与多媒体数字技术,深入诠释“可溯源、可流传”的岭南美学,展现出开放、包容与创新的岭南文化精神。全剧共分为“金戈铁马”“园中雅集”“水墨春秋”“可园可源”四幕,演出总时长70分钟,集音乐、舞蹈、绘画、科技等多种元素于一体,还大量运用激光成像技术,力求带给观众沉浸式的观剧体验,让观众从全新角度领略岭南文化之美。

演出现场座无虚席,随着灯光暗下,演出正式开始。演出中,12种民族乐器构建的听觉世界与“五行色”数控灯光营造的视觉空间浑然一体:高胡既能演绎龙舟竞渡的激昂,又能渲染文人的孤寂;古筝与琵琶的弦音化作纱幕上的水墨晕染,让“听觉视觉化”成为现实。这种创新表达,让岭南文化“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精神特质跃然舞台。观众被精彩演出深深吸引,沉浸在这场视听盛宴中,每一幕结束现场都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特别是演出结束后的返场谢幕环节,主创人员和全体演员特别送给了观众一个意料之外的“彩蛋”——专门为本次演出新编排的新疆风情的民歌《送我一枝玫瑰花》,在熟悉的旋律中,热情的师市观众合着节拍,一次次把潮水般的掌声送给演员,经久不息。

此次文化交流,是广东援疆驻三师工作队推进“文化润疆”工程的重要举措,由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共同组织。东莞市文化馆副馆长、项目总统筹陈岸如表示,本次演出意义重大,全体演职员都有很强的使命感,提前对作品进行了再次排练和打磨,对舞台灯光设计和呈现效果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还特别新排了合奏作品《送我一枝玫瑰花》,好几位演员克服身体不适的情况坚持排练,不放过每一个排练的细节。以最佳的状态呈现给了师市的观众。可以说既展示了团队专业的素养和实力,更展现了艺术工作者的敬业与奉献的精神。

一直以来,广东援疆驻三师工作队持续推进文化润疆工程,通过多种形式将岭南文化带到新疆,不断丰富师市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增进两地的情感交流。本次文化交流演出不仅是粤兵文化交流的生动实践,更让千年岭南文脉与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本地文化碰撞出璀璨火花。演出期间,广东援疆驻三师工作队相关负责同志、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主要领导和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带队领导、文化馆主创人员进行了交流,大家就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开展文艺精品创作、常态化交流项目落地等交流合作进行了探讨,大家表示接下来将加大合作力度,让更多优秀文化成果惠及各族职工群众。

接下来的几天,东莞民族乐团和“太阳之子”男声重唱组合还将深入图木舒克市各团场,参与由广东援疆驻三师工作队、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党委宣传部指导的“粤兵同心•文化润疆”文艺交流演出13场。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申卫峰 通讯员 黄孟良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