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原创国乐剧场《可园可源》全国巡演首站登陆苏州

深圳特区报记者 申卫峰 通讯员 莞宣 文/图
05-10 09:4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5月9日-10日,东莞原创国乐实验剧场《可园可源》全国巡演首站登陆苏州,在苏州民族管弦乐团音乐厅,为观众带来一场岭南美学视听盛宴。

苏州可园,江南园林代表;东莞可园,岭南园林精品。这场以可园为媒的“双园对话”,以艺术方式展现了两座可园之间的历史渊源,也让不少人磕起了苏州与东莞之间的“文旅CP”。

苏州东莞,有缘可园:

两地均有一座“可园”

本土题材、本土演员,由东莞市文化馆出品的《可园可源》是一部原汁原味的莞产舞台艺术精品。这部实验作品以东莞可园为切入点,以国乐演奏为主、情景表演为辅,创新融合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剧场元素,通过独特叙事与音乐编排,生动讲述莞人张敬修戎马一生“三起三落”期间回乡修辟“可园”,邀岭南画派启蒙祖师居巢、居廉寓居其中,在传统水墨画基础上,创新以“撞水撞粉”写生技法,奠定岭南画派雏形的动人故事。自去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和旅游产品采购会(简称“大湾区文采会”)首演以来,《可园可源》场场爆满,收获各界好评,获赞“实现了对艺术样式、地方文化、创作主体的开放性探索,充分展现了群文人敢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全国巡演首站选在苏州,只因“有缘可园”。苏州与东莞,皆有可园,且颇有渊源。苏州可园,是苏州现存唯一的书院园林,简约而不失雅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东莞可园是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以“小巧玲珑、疏密有致”著称,融汇岭南的务实与开放,是岭南画派的重要策源地。《可园可源》舞台设计巧妙呼应两座可园的精髓——舞者以“青绿腰”身姿定格,既似岭南山崖的险峻,又如江南水墨的留白,诠释“人如山岳,刚柔并济”的东方智慧。

“《可园可源》的舞台呈现带给观众独特的审美感受,作品更有一种文化共鸣的触动。它像一幅流动的画卷,把岭南的烟火气、文人气和岭南人民敢闯敢试的精神与家国情怀都融进了音乐和肢体语言里。坐在台下,能清晰感受到作品里的‘魂’——既有传统的根,又有现代的呼吸。”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党支部书记、总经理杨飞表示。

苏州东莞,有缘可源:

岭南文化和江南文化的碰撞

在《可园可源》之前,东莞、苏州两地就曾多次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作为一支非职业团队,《可园可源》主演团队之一的东莞民族乐团,与国内一流民乐团——苏州民族管弦乐团,互为友好合作团队。2024年,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和东莞民族乐团曾在东莞携手举办音乐会,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艺术指导朱昌耀曾多次到东莞指导工作,为推动东莞民乐发展建言献策。东莞市文化馆学习借鉴苏州“本色东西桥市集”,打造了“鸿福桥市集”,叫响“有一种新中式生活,在东莞”。

文化因交流互鉴而多彩。这次《可园可源》苏州巡演,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岭南文化与江南文化的激情碰撞,两地以艺术为媒,搭建起创新交流的桥梁,让传统与现代交织共鸣,为城市创新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可园可源》背后透露的文化信息非常丰富。”著名文化学者戴珩非常投入地看完了《可园可源》,认为《可园可源》跟以往文化馆界所呈现的文化艺术样式有很大的不同,反映出东莞文化馆人有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在地文化资源,把当地文化资源背后所蕴藏的中华文化精神、中华美学以及中华文明的重要特性呈现出来,做了一次非常好的探索,值得鼓励与点赞。

“看完以后很激动,也很感动。”江苏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朱昌耀表示,非常敬佩东莞能够打造出一部《可园可源》这样的舞台作品,相信通过全国巡演,不断扩大影响,将成为东莞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让更多人从文化的层面来认识东莞。

苏州东莞,有缘可圆:

两场展览深化双城互动

“希望通过两座可园的对话,通过《可园可源》苏州巡演,让更多人了解岭南园林的营造美学、‘岭南画派’的发展脉络,从中领略到岭南人文之美、底蕴之深、活力之强,读懂东莞这座城市海纳百川、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人文精神。”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说。

演出期间,东莞在苏州民族管弦乐团音乐厅同步推出两个专题展览,以东莞可园、东莞城市为主线,全面推介东莞。《“从可园出发”图文展》,以东莞可园为切入点,探问岭南花鸟画文脉,反观当代花鸟画格局,将中国花鸟画之审美境界、东方意蕴以及创作图景展呈于观众,品鉴新时代中国花鸟画的创新转化和时代新风,让观众进一步了解东莞可园作为岭南画派重要策源地的历史地位。

《东莞城市影像展》分为“精彩东莞”“有一种制造美学叫东莞”两个部分,共展出40组摄影作品,潮流和现代的生活场景吸引众多年轻观众驻足观看。一幅幅影像作品,引领观众穿越时空,从“觉醒之门”的波澜壮阔到龙舟竞渡的激情澎湃,倾听岭南文脉与湾区气象的交响;从“中国潮玩之都”的青春活力到“全国篮球城市”的运动基因,感受“潮流东莞”的城市心跳;从智能工厂的科技光影到爆款潮玩的畅销走红,触摸东莞制造的美学温度;从松山湖的科创绿洲到滨海湾的碧波鹭影,体验现代都市的诗意生活。

编辑 刘彦 审读 白珊珊 二审 李璐 三审 徐恬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申卫峰 通讯员 莞宣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