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2024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东莞)采购会拉开大幕,东莞全新打造、匠心呈现岭南美学的原创力作——实验国乐剧《可园可源》与11月8日成功首演,完美诠释了本届湾区文采会的主题“最岭南,更潮流”,也让既传统又现代的城市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有力擦亮“潮流东莞”城市名片。
“《可园可源》在保留岭南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舞美设计,力求为观众带来一场新颖且富有感染力的视听盛宴,相信观众能够感受到主创团队的用心用情,从中领略到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东莞市文化馆馆长、《可园可源》出品人、总策划黄晓丽说。
从可园出发
让观众领略岭南文化何以引领潮流
为什么聚焦东莞可园,从可园出发?答案就藏在东莞可园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中。
东莞可园,岭南四大名园之一,以“小巧玲珑、设计精巧”著称,是岭南园林之珍品。并称“二居”的岭南画家居巢、居廉,曾受可园主人张敬修之邀,客居可园写生作画十年,在传统水墨画基础上,创新运用“撞水撞粉”技法描绘岭南风物,深刻影响了弟子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名家创立了岭南画派,从而奠定了东莞可园“岭南画派重要策源地”的历史地位。张敬修与“二居”的深情厚谊,成为一段艺坛佳话。
“东莞可园承载的不仅仅是岭南画派的根源,更是东莞人崇文尚艺的人文精神。”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表示,希望通过《可园可源》,引导观众更深入地探寻岭南画派的发展脉络,看到东莞尊重文艺人才、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精神传承。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之际,在湾区文采会这一融湾共生的大平台上,隆重推出实验国乐剧《可园可源》,别具深意。岭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发展的历史基础,是推进人文湾区建设的共同底色。东莞作为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积极推动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彰显东莞赓续岭南文脉、共筑人文湾区的文化担当。
近年来,东莞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打造“潮流东莞”城市名片,潮流文旅体活动如火如荼,频频出圈。“最传统”与“最潮流”的融合碰撞,在东莞滋生出一种全新的文化生态。以实验国乐剧《可园可源》探索岭南文化的全新表达,正是这一文化生态的直接体现,让观众在沉浸式的体验中领略岭南文化何以历久弥新、引领潮流。
创新表达
主打的就是一个字——美
岭南名园、艺坛佳话,如何以符合当下受众文化需求、审美情趣的表达方式呈现?《可园可源》主打的就是一个字——美。
这部作品以东莞民族乐团、东莞舞蹈团两个非职业的专业团队为班底,联合东莞市商业学校、东莞市舞蹈家协会青年舞蹈分会骨干,历时8个多月倾力打造。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不仅多次前往可园、岭南画派纪念馆、十香园等地采风,还深入了解相关历史、文物、音乐、舞蹈等,可谓精益求精。
音乐总监、作曲陈若平几易其稿,反复修改锤炼,确保《可园可源》的每一段音乐有来历、有创意。“这部作品,是带着一部分80、90后对广东音乐的理解去呈现的。”陈若平表示,《可园可源》在编曲上,加入了很多属于80后的审美,有如电影配乐般的宏大,也有极简的乐器对话,还有保留原汁原味的经典,充分诠释开放、创新、包容的岭南文化精神,“在这次《可园可源》的舞台上,我们不会去对广东音乐下一个定义,只是带着我们对广东音乐的理解,做了一次新的尝试,给广东音乐的传播提供多一种可能。”
《可园可源》总导演林芷羽,是一位90后新锐导演,全亚洲独立电影节最佳实验影片获得者。“《可园可源》是一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音乐、绘画和舞蹈相结合的原创作品。以诗意的手法,织就一幅幅真实与梦幻交织的画卷。”她说,《可园可源》的舞美提取了可园和十香园的建筑元素,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呈现出岭南园林的“疏朗通透、兼蓄秀茂”,经过不断设计和调整,团队最终打造出以圆心为核心、层层展开的四层圆形舞台空间,巧妙地运用了舞台旋转机械装置来呈现剧情的跌宕起伏,灵活切换出各具特色的场景与空间,营造出一种层次分明、幽邃深远的视觉效果。“在灯光与画面的加成下,这样的设计为整个舞台增添了一份诗意。它们与舞台融为一体,让每一幕都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缓缓展开在观众眼前。”
“如何把古筝演奏融入剧情和画面需要,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艺术碰撞。”东莞青年古筝演奏家叶美英说,紧张的排练虽然辛苦,但苦中有乐,很享受这次全新的尝试。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林捷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