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建科院董事长叶青:让建筑成为“可呼吸会生长的生命体”

深圳特区报记者 窦延文 实习生 张雨桐
08-13 07:5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为绿色低碳美丽城市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图片

“大学毕业来深圳已经32年,很庆幸当年选择了这座城市。”近日,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科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叶青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的发展给了我们每个人机会,获得了实现梦想的可能性,找到了人生的价值,我感到无比荣幸、无比感恩”!

从一名基层建筑设计师逐步成长为专家型上市公司掌舵人,叶青带领团队致力于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生态城市技术研究,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持续输出中国特色“点绿成金”解决方案,获得世界绿色建筑委员会亚太地区绿色建筑女性领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先进表彰“杰出创新人才”(40周年40人)等荣誉称号。

叶青

一栋楼里的生物16年增加140余种

在深圳市福田区梅林梅坳三路29号,有一栋特别建筑——建科大楼,它是建科院总部所在地,也是全国首批绿色建筑之一。

从楼下向上望去,每一层楼的窗下都有绿植环绕,而西侧的楼体更爬满了藤蔓,绿意盎然,即美观,又遮阳。来到6楼空中花园,中央是一间敞开式会议室,叶青正与团队研究一大型园区项目建设方案。而就在他们旁边,鸽子们闲庭散步,水池里鱼翔浅底,桑葚、杨桃、莲雾、柚子等果树苍翠茂盛,一幅生动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画面映入眼帘。

“随着工业化进程,到处都是千城一面,千楼一面,建筑成了冷冰冰的工业品。而我们推动研究的绿色建筑实践,重新定义建筑,让建筑成为可呼吸、会生长、有故事的生命体。”叶青说,自然是最好的设计师,给一点地方,有阳光、雨露、土壤,自然的风、小鸟和植物的种子就会到来。“当时大楼里有37种生物,通过自然的力量,现在这里的生物已经增加到180多种。”

20年前,作为绿色建筑技术专家,叶青带领团队设计建造建科大楼,项目整合40多项绿色建筑技术,先后获联合国人居范例奖、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2014年亚太地区绿色建筑先锋奖,并被美国专业期刊ASHRAE盛赞为“未来中国的范例”。

此后,叶青还主导建造了位于深圳国际低碳城的未来大厦,该项目成为全国首个走出实验室规模化应用全直流的建筑项目,获评全市绿色低碳场景示范基地、国际主动房联盟十周年“最佳设计预见-建造奖”(全球仅三项)。

参与立法推动深圳绿色建筑标准落地

作为三届市人大代表和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叶青积极参与法规制定,特别是推动《深圳经济特区绿色建筑条例》等多项立法,为深圳成为国际知名的绿色先锋城市作出突出贡献。

“《条例》把绿色建筑看成一个全生命周期,对其设计、建造、使用、维修,拆除等全过程进行规范,用最少的资源、对环境最小的影响、最少的排放来建造对人最健康的高质量建筑,让新建绿色建筑成为强制性标准,意义重大!”叶青说。

叶青还主要参与编辑《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国家及行业标准,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20余项课题。她提出的“共享设计”方法体系,独创“生态诊断、平衡规划、动态实施、智慧运营、实时评估”绿色城市五步一体建设运营技术路线在实践中已规模化应用。

推动企业转型参与绿色雄安规划建设

作为创新企业家,叶青在行业率先探索现代企业制度,推广“有机、有趣、有爱”的三有绿色技术服务方式和生活方式,带领建科院从人数几十人、年营业收入不足500万元的地方事业单位快速成长为国际知名的绿色科技行业上市公司,成为首批国家“科改”示范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示范企业。

2017年企业上市,叶青带领建科院从单体建筑项目、园区服务,全面转型城市绿色科技的服务商、服务提供者。雄安新区成立后,叶青第一时间参与主持绿色雄安研究专项,被聘为国家雄安新区规划评议专家组专家,率队参与雄安商务服务中心、启动区金融岛一体化项目、大学城的青藤小镇等规划建设。

目前,叶青率团队正全力推进由建科院承担“总师制+总体设计”服务的深圳职教园项目,项目共集成百余项减碳技术,将达到近零碳水平。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和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让我们备受鼓舞,盼望的行业春天来啦。”叶青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为绿色低碳美丽城市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 温静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窦延文 实习生 张雨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