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成果选粹:加快推动深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丨理论周刊

徐常建
08-11 11:4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制造业是深圳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制造业“智改数转”步入“快车道”,数字经济加快向制造业各领域渗透。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深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十五五”深圳增强经济增长动能的重要方向。深圳通过政策引领、技术融合与生态协同,形成了“平台支撑+标杆引领+普惠中小企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特色路径,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面临多重挑战。据调研,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面临着“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不能转”等突出问题,核心矛盾集中在认知、成本、技术及人才等方面。这些问题的形成既有企业内在因素,也有外部环境制约。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建议。

认知提升与标杆示范,消除“不愿转”困局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障碍是认知与意愿问题。在全球经济增长整体放缓的背景下,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压力,转型投入大、收益不明显,企业更倾向于保生存而非谋升级。部分企业存在数字化转型就是购买新设备或上马新系统等认知片面性和局限性,现有盈利模式尚可维持,未充分认识到其对生产流程、供应链优化的深层价值,缺乏转型紧迫感。据调研显示,在宝安区,21%的企业对工业互联网价值认知模糊,37%处于初期探索阶段。针对“不愿转”问题,深圳已采取“双聚焦”行动等系列措施,并取得初步成效。

要从根本上提升企业转型意愿,建议开展企业家数字化领导力培训,联合高校、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CEO研修班”,将数字化转型战略纳入培训必修内容,通过案例教学提升认知水平。依托深圳大学等高校资源,建立“企业家学院”,培养既懂制造又懂数字化的复合型管理人才。邀请标杆企业负责人、数字化转型专家举办公开课,系统讲解转型方法论。实施分行业标杆培育计划。重点在深圳“20+8”产业集群中,每个细分领域培育1-2家数字化转型示范龙头企业和3-5家中小企业转型样本,组织现场观摩和经验分享会。布局一批垂直细分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线下促进中心、体验中心,把效益突出、技术先进、企业普遍评价好的共性解决方案及时予以沉淀和推广。建立转型收益评估体系。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发数字化转型经济效益评估模型,帮助企业量化预测效率提升、成本节约、质量改善等潜在收益,减少决策盲区。结合产业特点,分电子、机械、服装等行业建立转型数据库,推动大模型技术与制造业细分领域深度适配,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发放“数字化转型服务券”,降低试水门槛。建立服务商质量评级机制,免费诊断全覆盖。加强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支持网络安全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和防护方案,消除企业对商业机密泄露的顾虑。强化数据安全立法,推广“可信数据空间”技术。依托国家超算深圳中心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平台,推广“白名单+区块链”设备认证体系。强制要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企业通过数据安全成熟度认证。综合运用技术和管理手段,确保数据安全,加大对数据窃取、篡改者的惩罚力度。

金融创新与风险共担,化解“不敢转”顾虑

当企业跨越认知障碍、产生转型意愿后,紧接着面临的是“不敢转”的现实挑战。这一困境的核心在于转型风险与资金压力的双重制约,使得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门前踌躇不前。转型成本高是抑制企业行动的直接因素。调研显示,程度稍深的数字化改造项目均价在150万元左右,显著超出中小企业承受能力。另外,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抵押物和信用记录,难以获得数字化转型所需的长期贷款。转型过程中还存在运营中断的风险。针对“不敢转”困境,深圳已形成了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分阶段补贴策略、行业解决方案推广等有效做法。

为进一步破解“不敢转”困境,建议建立“转型风险共担基金”,由市政府牵头设立专项基金,对经评审通过的数字化转型项目,在企业、服务商和金融机构之间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引导企业增加数字化转型战略性投资,后期按企业增效比例分成。创新“数字贷”金融工具。扩大“数字贷贴息+风险补偿”政策覆盖面,对智能设备采购提供最高50%的贴息贷款。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针对数字化转型的专属保险产品,如“科技保险”,通过保费补贴方式推动产品落地。探索“数字化技改贷”产品,允许企业以数据资产质押融资。开展“小步快跑”试点示范。针对中小企业,倡导采用MVP(最小可行产品)策略,先选择1-2个关键环节进行数字化试点,见效后再逐步推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展局部数字化试验,对单个项目按比例进行资助。

技术供给与人才引育,解决“不会转”难题

即使企业具备了转型意愿并解决了资金顾虑,数字化转型进程中仍面临着“不会转”这一现实性难题。这一困境本质上是能力缺失问题,集中体现在技术应用与人才储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数字化人才的结构性短缺。具体表现为高端研发人才不足、实施团队缺乏、运营人才短缺等。另一方面是企业技术能力不足。大量传统制造企业数字化基础薄弱,缺乏实现企业运营协同层到工厂执行层的设备集成、数据集成和数据管理的基础平台。市场上数字化服务商主要提供的是通用型解决方案,难以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细分行业的专业服务商仍然不足。针对“不会转”问题,深圳通过华为FusionPlant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专业服务商培育、人才培训体系构建等措施,加强服务供给和能力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效。

为进一步破解“不会转”困境,建议构建“行业数字化伙伴计划”。针对深圳“20+8”产业集群,为每个重点行业匹配“1-2家领军企业+1个工业互联网平台+1所高校院所+N家中小企业”,持续推动大企业建云建平台、中小企业用云用平台,牵引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加快核心生产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水平提升。开发“轻量化”数字化工具包。鼓励服务商运用低代码、平台云化等方式把复杂产品转化为“小快轻准”形式,降低使用门槛。设立专项资助,支持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轻量化MES、ERP等系统。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建立数字转型专家库,提供兼职共享服务。整合政府、企业、院校资源,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等院校设立“数字产业学院”,开设“数字化工厂管理”、3D打印等专业,按照“订单式培训”,构建人才培育与供需对接双体系。

基建强化与协同创新,补齐“不能转”短板

制造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除面临意愿、资金和能力方面的障碍外,还普遍遭遇“不能转”的现实困境。这一问题的实质是基础支撑条件的缺失,主要体现在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和数据要素应用不足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础设施不完善。一些工业园区和制造业集聚区,网络覆盖质量仍有待提升,如网络带宽不足导致设备数据上传延迟严重。95%高端工业软件依赖进口,企业反映“国外软件停服即停产”,工业软件“卡脖子”。另一方面是普遍面临“数据孤岛”问题。企业内部数据资源散落在各业务系统中,不同企业、不同设备产生的数据格式、协议各异,互联互通难度大。针对“不能转”问题,深圳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算力设施布局等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要素应用,并取得初步成效。

为进一步破解“不能转”短板,建议强化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实施“5G入车间”专项行动,在重点园区增建微型数据中心。选择制造业集聚区,打造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实现“双千兆”网络全覆盖,部署边缘计算节点,为企业提供低时延、高可靠数据服务。强化工业软件全链条支撑能力。设立国产工业软件攻关基金,对使用国产软件企业给予支持。进一步支持鸿蒙、欧拉生态建设,对国产CAD等软件企业给予销售额税收返还。设立工业软件适配中心,推动金蝶等企业与华为鲲鹏生态深度对接,加速国产替代进程。实施“数据贯通”工程。制定《深圳市智能装备数据互通规范》等标准。鼓励企业建设数据中台,连接制造业全域数据。支持领军企业建设行业数据中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数据贯通。依托深圳超算中心等设施,建设覆盖重点产业的数字孪生平台,为企业提供虚拟仿真、工艺优化等服务。开展“工业数据标准化”行动。联合标准组织、行业协会和企业,制定深圳制造业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分析等环节的地方标准。依托河套合作区建设“国际工业互联网创新港”,吸引跨国企业设立研发中心。

(作者为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秦天 二审 温静 三审 甘霖

(作者:徐常建)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