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会议在深举行,共绘智能时代人才培养新蓝图

深圳特区报记者 闻坤 实习生 冉曦芸
08-05 20:1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8月4日,第二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总决赛系列活动“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会议暨第十届 RoboMaster 青年工程师大会”在深圳举办。会议汇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十多位杰出学者及产业专家以及一百多位高校领导和教师,围绕智能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生态构建、赛事成果汇报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发展。

深圳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袁磊表示,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历经20多年发展,已成为创新人才、科学技术与未来产业精准对接的重要平台。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作为赛事标杆,已形成覆盖全球400余所高校、输送10万工程师的创新生态,其"跨学科融合、产教协同"模式正引领教育变革。

院士论道 破解人才培养时代命题

会上,南京理工大学校长付梦印分析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下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并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从“闻道、问道、悟道、志道”四个阶段,系统阐述了学校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形势下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理念、举措和成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教授以“深圳科技创新政策及大湾区人才优势”作演讲,他抛出问题:美国的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都非常好,原因是什么?实际上,美国的创新不仅是美国人的创新,而是美国集聚全世界的聪明人来创新。所以我们要强调青年群体的责任,最近提出两个概念:一是对企业的支持要“抓小放大”,把大量资源向中小企业倾斜;二是对人才的支持要“抓轻放老”,要把大量的科研资金投入到年轻群体。

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武向平作“科学的远方”报告,“科学远方”是技术创新的源头和机遇,永葆好奇心,创新思维突破壁垒,塑造未来科技新纪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教授、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毕树生系统阐释竞赛育人价值:"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24年实践证明,'以赛促创'模式能有效打通'课堂学习-赛场检验-产业应用'闭环。"数据显示,参赛高校学生创业率远超平均水平。

长沙理工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在会上宣布与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分别达成赛事战略合作。双方将依托地方产业优势,推动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区域赛落户当地,打造区域性机器人技术人才聚集地。

高校创新实践人才培育生态的机遇与挑战

“高校创新实践人才培育生态的机遇与挑战”专家圆桌对话环节由重庆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罗远新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育学院院长、上海市青少年STEM教育研究院院长吴静怡指出高校的人才培养要跳出“知识传授”的局限,代之以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同时强调,各国均将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其背后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背后是教育的竞争,国家对创新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校长许建领提出“三破三立”改革路径。他表示:“职业教育必须从被动适应产业转向主动定义需求。”他举例称,深职大2025年新增的无人机系统应用技术、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等专业,直接对接深圳“20+8”产业集群。更关键的是,学校与大疆、比亚迪共建15个特色产业学院,学生大二即参与企业真实研发项目。“深职大”打破边界、实战育人的职教改革经验,引发全场共鸣。

长沙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付宏渊表示:“地方高校应立足区域产业需求,将‘校区-园区-厂区’联动作为人才培养核心场景。”该校“三区联动”模式已服务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同时强调越是地方高校,越需世界坐标,将更主动链接新兴产业,打造“无围墙大学”。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副校(院)长许崇海指出将学科竟赛深度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让学生在沉浸式的竞技体验中实现创新意识、实践技能与综合素养的全方位提升,是培育创新实践人才的重要路径。校(院)充分发挥科教产融合优势,构建了多元融合的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闻坤 实习生 冉曦芸)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