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与文科建设:创新与挑战”会议在南科大举行

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通讯员 何妍 王超
05-06 19:4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近日,由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智能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与文科建设:创新与挑战”会议在南方科技大学启幕。来自国内外十余所知名高校的近20名跨学科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重塑全球教育生态的重大命题,深度探讨AI赋能大学通识教育教学的创新路径,共商人文学科建设在技术革命浪潮中的守正创新之道。

南科大党委副书记张凌代表学校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说,本次会议是南科大全面布局人工智能领域,加速迈进“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实践,彰显了学校在智能时代的教育担当。张凌指出,作为一所以理、工、医为主,兼具商科和特色人文社科为学科定位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南科大自建校之初便将人文社科与通识教育置于战略地位,通过“三制三化”培养体系,构建“通识+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育人模式。针对当前理工科学生人文通识教育碎片化问题,他提出“直面科学前沿”的改革思路,倡导将人工智能伦理、数字人文等前沿议题系统化融入课程体系。他期待各位学者以多元视角碰撞出美妙的思想火花,共同绘制契合南科大“双一流”建设需求、彰显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目标的新文科建设创新图谱。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陈跃红强调,人工智能教育对人文通识教育的革新意义。他指出,南科大人文社科学院文科建设十年来,以“科技+人文”和“新文科”为战略支点,构建了覆盖6大中心、2个研究院、3个省市级重点研究基地、9个具有新文科特色的研究机构平台的研究矩阵,实现了40%通识课程与科技的交叉融合。针对技术变革中的人文教育困局,陈跃红提出“双向赋能”的改革路径:一方面是突破学科壁垒,培养兼具学科专业能力与AI教育素养的复合型教师;另一方面他以科幻剧本首获“人民文学奖”的实证案例展现了人工智能时代文学创作和学术生产的创新可能。

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王立新在开幕式主持中指出,这次会议堪称一场“未来已来”的时空际会。面对AI技术浪潮席卷全球、信息洪流冲击认知边界、知识生产呈现几何级数增长的时代变局,人文学科正深陷“文科何用?文科何为?”的世纪拷问。学科知识体系难以适应社会创新需求,传统教育模式在人工智能冲击下面临双重困境。在这个代码编织认知图景、算法重构知识秩序的特殊时刻,我们亟需破解两大核心命题:如何守护人文精神的灯塔?怎样重塑通识教育的价值坐标?

在大会主旨演讲环节,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陈众议,以《周易》开篇立论,从“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文明原点出发,系统阐释中华文明“道气平衡”的辩证思维对国家精神主权的奠基性作用。面对AI技术重构人类文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他强调文科教育必须赓续“化成天下”的文明基因,在守护五千年精神主权的基础上,以东方智慧构建技术伦理框架,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核心要义提供文化支撑。

在为期一天的深入研讨中,与会专家围绕智能技术重塑通识教育的挑战与机遇这一核心议题,从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方法创新、学科交叉融合等多个层面展开了富有建设性的对话。这些真知灼见不仅为南方科技大学正在推进的“科技人文”新文科建设提供了宝贵借鉴,也为高校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通识教育创新提供了思考的方向。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持续探索、深化智能时代的人文社科通识教育体系建设,与兄弟院校同仁共同擘画智能时代新文科教育的新图景。

(图片由南科大提供)

编辑 李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叶志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通讯员 何妍 王超)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