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文心 刀笔春秋丨南园街道举办东江纵队营救中国文化名人肖像篆刻展

深圳特区报记者 华智超 通讯员 何涛珍
08-04 19:1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让参观者重温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日,由南园街道办事处主办、龙华印社承办的“烽火文心·刀笔春秋——东江纵队营救中国文化名人肖像篆刻展暨南园红色文化季巡礼”在滨河社区山川书院拉开序幕。展览以独特艺术形式,再现了抗日战争惊心动魄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壮举,将持续至8月31日。

时光抹不掉赤尾渡的红色烙印,更抹不掉十四年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苦难。回溯历史,1941年12月25日,日军攻占香港,封锁交通要道,大量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陷入危局。1942年元旦,在中共中央的组织下,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中共广东党组织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开展秘密营救行动,成功将800多名文化界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国际友人等救出香港。在这场生死时速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中,赤尾村的赤尾渡成了大营救行动中西线交通路线的重要枢纽,是他们突破封锁上岸深圳第一个站。

红印生辉映赤诚,铁笔如椽现精神。首次在福田区开展的肖像篆刻展上,展放着龙华印社以东江纵队“文化名人大营救”这一事件为主题的篆刻印章。这些印章精心篆刻了在此次行动中获救的茅盾、廖沫沙、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萨空了等30位名人的肖像、名字及生平信息。这些印章篆刻的不仅是文人风貌、匠人匠心,更展现的是东江纵队的英勇与忠诚和中华抗日民族“存文脉、护火种”的抗战精神。不少居民看完展览,面露沉思,纷纷感慨:“这场营救行动,不仅是这些文人命运的转折,更是中华文明危难中薪火相传的缩影。”

展览旁的课室里,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馆长张紫歆以“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和赤尾渡为内容,向居民动情讲述:“当年茅盾、邹韬奋们就是在赤尾渡的芦苇丛中摸黑上岸,一颗鹅卵石、一盏渔火都是历史的见证。这里不仅是渡口,更是文明火种穿越封锁的生命之门……”讲座现场,居民们屏息聆听,眼中闪烁着光芒。有个小朋友感叹道:原来我生活的地方也有一个“红色故事”。

此次展览以“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为精神之炬,以篆刻为历史铭心之刃,书写赤尾红色故事。它不仅让参观者重温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更激励着人们铭记历史、汲取先辈力量,以奋进之姿赓续血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前行。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华智超 通讯员 何涛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