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蒋津津开着车行驶在318川藏线上。车后座上,随行的狗狗正好奇地探出头,打量着窗外连绵的雪山。20多年以前,她的爸爸妈妈也是这样,带着她来到了深圳,见识这个更广阔的世界。跟眼前的山川雪原不一样,深圳的广阔在于它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着来自五湖四海的追梦人,小蒋的父母曾是这滚滚浪潮中的一片浪花,如今的她也是。
从湘潭到深圳,从来深建设者的孩子到扎根深圳的创业者,32岁的蒋津津的人生轨迹,恰是深圳经济特区45年发展的一个微观切片。作为“深二代”,她在这座城市里经历了身份的迷茫,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蒋津津和父母合影。(摄于2014年)
父母的深圳:从模具车间到华强北柜台
小蒋的父亲是最早一批来深圳“吃螃蟹”的人。1993年,这位原本在湖南一国企做汽车设计的工程师,背着简单的行囊来到深圳。彼时的深圳,正处于“三来一补”的黄金时代,蛇口工业区的厂房里,机器轰鸣声昼夜不息。她父亲找到了一份模具设计的工作,每天和钢材、塑料打交道,为那些“来样加工”的产品打造模具。
“我爸常说,在深圳,厂里的机器转得比老家快,不用硫酸纸画图,要学会用CAD做图,图纸改得勤要求也高,看起来是做小零件的模具,实际上都是走向世界的产品。”小蒋记得,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工作的桌子上放着一本《走遍美国》的英文书,因为要跟外国人打交道,她的父亲在1990年代就有了英文名——Jim Jiang。
母亲的故事则更具深圳特色。高中文凭的她,刚来深圳时什么技术都不会,却敢一头扎进华强北。“她从销售做起,卖过手机配件,也摆过地摊。”小蒋说,母亲最厉害的是“会看行情”。那时的华强北,每天都有新的电子产品冒出来,母亲总能第一时间找到畅销的货。后来,她盘下一个小柜台,又把一半租给别人分担租金,硬是在寸土寸金的华强北站稳了脚跟。
父母的打拼,让小蒋从小就明白“深圳没有铁饭碗”。父亲放弃国企的稳定,母亲放下城市姑娘的矜持,他们身上那股“敢闯敢试”的劲儿,正是深圳精神最初的模样。
“人生不该只有一种活法,”蒋津津说,正是她父母在深圳的打拼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启蒙了她。她后来敢跳出安稳的媒体工作去尝试新的工作、去创业,开着车带爱犬走318川藏线看世界,敢在30岁时说“人生不该只有一种活法”,追根溯源,都是父母在深圳这片土地上用打拼写下的最初的人生注解。
成长的印记:从民办小学到前海的家
2004年秋天,11岁的蒋津津正式转学来到深圳。她先是在一所民办小学就读,班里的同学几乎都是来深建设者的孩子。“我们课间聊的都是‘你爸妈在哪个厂房上班’‘老家都是在哪里的’。”这段经历让她第一次意识到,深圳是一座由“异乡人”组成的城市。
半年后,因为父母在前海买了房,小蒋转学到了公立小学。那时的前海还不是如今的自贸区,而是一片滩涂。“我们家窗户正对着大海,楼下是轰隆隆的泥头车。”她笑着说,夏天太阳直射进没装窗帘的房间,写作业时后背都被晒得发烫。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父母却坚信“这里以后一定会好”。
后来,家又搬到了南山中心区。从蛇口到前海再回到南山,津津的搬家史也是深圳城市变迁的缩影。她眼看着蛇口的工业区变成了花园城商圈,前海的滩涂盖起了高楼,月亮湾大道上的泥头车渐渐被新能源车取代。“深圳的变化太快了,快到你刚熟悉一个地方,它就变了样。”
初中毕业,蒋津津考上了深圳高级中学,学校周围是房价不菲的豪宅,同学里有家境优渥的本地孩子,但她从未感到自卑。“我爸妈能从湖南来到深圳,已经很了不起了。”这种底气或许正是深圳给予“深二代”的独特礼物,在这里,你的起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正在往哪里走。
身份的迷思:我是谁?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小蒋坦言,这种身份的迷茫曾困扰她多年。她不会说湖南话,也不会说粤语,回老家时被当成“深圳人”,在深圳又被问“你老家哪里的”。
大学时,她第一次听到“深二代”这个词。“我当时就觉得,这说的不就是我吗?”但这个标签并没有立刻解除她的迷茫。有人听说她是“深二代”,会下意识地问“你家有几套房”;也有人觉得,她在深圳长大就“自带光环”。
小蒋笑着解释:“大多数深二代和我家一样,父母都是普通打工者。我们不是‘拆二代’,只是在深圳长大的孩子。”她记得刚工作时,有同事得知她是“深二代”,惊讶地说 “那你为什么还这么拼”。“他们不明白,深圳的竞争从来不分‘本地’和‘外来’,在这里,每个人都在奔跑。”
慢慢的,蒋津津不再纠结于“我是谁”。她发现,“深二代”最大的特质是“兼容并蓄”。“我们的朋友来自五湖四海,我们的饮食习惯是湖南菜里加海鲜,我们的思维方式里既有父母带来的家乡烙印,也有深圳的务实和开放。”
小蒋团队完成项目拍摄后开心合照。
从打工到创业:“我们这代人在深圳,为了活得更像自己”
2021年,蒋津津从媒体离职,离开安稳熟悉的工作环境,又在三年后,被前东家“优化”,毅然成为一名创业者。这个决定一半是偶然,一半是必然。“被裁员那天,我反而松了口气。”她坦言,当时的工作在外人眼里是一份蛮体面的工作,“钱多事少离家近”,她也时常劝自己珍惜,但内心却抑制不住地问自己:“然后呢?就要一直这样下去吗?”
在媒体行业摸爬滚打七八年,蒋津津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初出茅庐的新人。她参与主创的《戏精女护士爆笑吐槽!》视频,曾创下过亿的流量,成为业内小有名气的“爆款推手”;那些年经手的健康科普、企业宣传,也攒下了不少亮眼的成绩单。
小蒋团队给深圳一家医院拍摄科普宣传片。
但是骨子里敢于创新的基因,却让她毅然告别了编辑部,带着一身写稿、策划的手艺重新出发。如今,她和几个朋友组成了一个小团队,他们做过医疗健康科普,也拍过企业宣传片。“我们想遵从自己的内心,做有温度的内容。”她说。
创业的日子并不轻松,她有时也会担心“明天会不会没活干”。但她从不后悔。“深圳教会我,别怕从头再来。” 就像她的父亲,从汽车工程师转型做模具设计;就像她的母亲,从销售做到小老板,这座城市里,每个人都在不断重塑自己。
“现在,我最想做的是旅行相关的内容。”小蒋说,她想把318川藏线上遇到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那个开着房车卖咖啡的东北小伙,还有她自己带着狗狗看雪山的经历。“我想告诉大家,人生不只有格子间里的996,还有很多种活法。”
45年来,深圳从边陲小镇变成国际化大都市,而像蒋津津这样的“深二代”,也在这座城市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或许曾迷茫于“我是谁”,但最终明白,“深二代”不是一个标签,而是一种精神——既带着父母辈的奋斗基因,又拥有这座城市赋予的开阔视野。
小蒋说,深圳给她最好的礼物,是让她相信“人生有无限可能”。就像她的外婆,80多岁还鼓励她出国留学;就像她的父母,敢在一无所有时来到深圳;就像她自己,敢在被裁员后重新出发。
“我爸常说,他们那代人来深圳,是为了活下去;我们这代人在深圳,是为了活得更像自己。”蒋津津笑着说,她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编辑 刘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