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7月20日在深圳举行的首届大湾区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上获悉,我国生物基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广东省科学院生物与医学工程研究所和深圳华维高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经过多年联合攻关,自研的生物基注塑设备及竹粉复合材料在多项性能指标上实现突破,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弯曲强度等均优于传统ABS材料,阻燃指标达到V0级,且生产成本低。
此次大会首届大湾区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由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深圳)、广东省科学院生物与医学工程研究所、深圳市智能终端产业协会、深圳华维高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联合主办,聚焦“政策红利+技术突破+产业链生态”,深入探讨新材料产业的未来发展路径,为政企学研各方搭建了深度合作平台。
活动现场签署多项战略合作协议,涵盖技术研发、产业投资、基金共建等领域,总规模超百亿元。其中,四会市人民政府与华维高新签署《新材料智造及数字经济总部项目投资协议》,计划建设集研发、生产、数字化管理于一体的标杆基地;特发兴湘基金与华维高新联合发起10亿元级“碳中和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生物基材料产业链项目;清华大学佛山研究院、弘京科技与华维高新三方合作,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模式。
生物基材料是利用秸秆、竹木粉等可再生生物质,通过生物、化学、物理等手段制造的一类新型材料,具有绿色、环境友好、原料可再生以及可生物降解的特性。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生物基材料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200亿元,年增速达18.7%,非粮原料替代率提升至40%,生物基化学品在石化产品中的渗透率突破20%。
在主旨演讲环节,清华大学佛山研究院产业研究院院长冉前红系统介绍了新能源材料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实践,强调“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化”的全链条协同模式;广东省科学院李发勇博士则以《生物基新材料:“以竹代塑”低成本阻燃PP/竹粉复合材料及制品开发》为题,展示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突破性应用;华维高新科技集团董事长罗逢进在《当好"绿叶"共育生态——生物基材料的配角宣言》产业报告中,以“配角思维”诠释产业链协同创新理念,提出通过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实现绿色转型的实践方案,引发与会者共鸣。
多位参会专业人士表示,生物基材料的规模化推广需突破非粮原料替代、关键工艺技术、应用场景开拓等三大瓶颈。目前,海外跨国企业早已布局生物基材料,而我国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攻关,正逐步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郑丽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