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促学,深圳学子暑期备赛“浇灌”创新梦

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实习记者 徐乐
07-23 09:3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暑假刚开始,深圳不少大学生便一头扎进了实验室。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自动化技术与应用专业大一学生黎建宏、江梓维、林寿棉即将在7月30日至8月2日,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控制类)全省角逐。

实验室里的“模拟战场”考验硬核技术

作为学校首次冲击该赛事本科组的“先锋队”,黎建宏、江梓维、林寿棉可不敢松懈,“我们是第一届参加比赛的学生,敢闯敢试嘛,争取拿奖,给学弟学妹带个好头。”黎建宏说。

在创智云城4楼的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职业教育园区内,键盘敲击声、电路板焊接声、热烈讨论声交织一片,黎建宏、江梓维、林寿棉在电脑上反复测试系统,一个人紧盯屏幕,负责雕琢软件代码;一个人调试摄像头,反复打磨视觉识别精度,一个人负责将工作合并,教室是他们的“演兵场”。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三位同学严格模拟真实赛场的流程、场景和模块化要求,一遍遍调试、优化、推翻、重来。在深职大,大一学生投身全国性专业竞赛并非个例。

备赛间隙,园区内一场特殊的“学期阅兵”上演:37名自动化技术与应用专业大一学生集中汇报小学期实践课成果——平衡车的研发。小学期实践课是深职大每年6、7月份开展的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教学、项目驱动等方式,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今年,同学们给平衡车上了新“装备”,丝滑地完成了直线行驶、悬崖掉落测试与“S”弯道行驶三项考验。当平衡车从高台稳稳落地的瞬间,同学们大声喝彩。“这心跳加速的成就感,书本里可找不到!”同学们脸上满是自豪。汇报结束,其中大半身影并没有离开校园,而是转身投入了各自假期竞赛的战场。

以赛促学早已融入深职大的教学基因。全国大赛的“真刀真枪”,如同一面镜子,真实反映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产业最新发展的差距,确保学生所学紧贴产业发展脉搏。同时,“赛”亦是“教”的催化剂,推动教师将行业热点、未来趋势融入教学。“原以为备赛只是课本的延伸,没想到这里藏着一条真实的生产线。”同学们纷纷表示,备赛过程中,书本知识的边界在实践需求面前被打破。

“赛场即课堂” 叩开未来技术之门

“选择自动化技术与应用专业,就是看中它‘控(制)管(理)结合,强(电)弱(电)并重,软(件)硬(件)兼施’,是个万金油的专业。深职大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所以读完大一,我们就参赛试试,也检验检验平时所学。”三位同学表示。

“刚遇到问题时,我们还隐约觉得仅靠书本上的知识就能解决,可真上手才发现,学少了,也不会用。”林寿棉说。“但正是这些问题的出现,逼着我们钻得更深,学得更透。问题在哪儿,解决方案就在哪儿。”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专业主任石然长期指导同学打比赛,深谙备赛的不易。“大一学生以学习基础课为主,全国大赛的专业门槛高,单是备赛的入门知识就不容易。好在现在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指导老师为同学们规划赛事、提供路径指导、提供参赛硬件,其他的就都交给他们自己了。”

高温天气丝毫不影响同学们的备赛热情。“打比赛,苦是真苦,首先得有一股子自驱力,会自主思考、积极提问。有了这股劲儿,他们吸收新知识的速度比老师都快。其次,要有团结精神,抱团取暖,合力攻坚。看着他们,我对冲击国赛出线权,很有信心。”石然说。

这个暑假,深职大实验室里流淌的汗水,正悄然浇灌着属于同学们的创新梦。

(图片由记者拍摄)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实习记者 徐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