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里“奏响”代码与焊枪交响曲,深圳高校学子以赛促学浇灌创新梦

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实习记者 徐乐
07-22 08:1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暑假刚开始,深圳不少大学生便一头扎进了实验室。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大一学生黎建宏、江梓维、林寿棉即将在7月30日至8月2日,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控制类)全省角逐;夜里10点,哈工大深圳校区实验与创新实践教育中心灯火通明,不同专业的同学们把这里当做梦想和荣誉奋斗的战场。

实验室里的学生小组在为平衡车做悬崖掉落测试。 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摄

作为深职大首次冲击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控制类)本科组的“先锋队”,来自自动化技术与应用专业的黎建宏、江梓维、林寿棉不敢松懈。

在创智云城4楼的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职业教育园区内,键盘敲击声、电路板焊接声、热烈讨论声交织一片,黎建宏、江梓维、林寿棉在电脑上反复测试系统,一个人紧盯屏幕,负责雕琢软件代码;一个人调试摄像头,反复打磨视觉识别精度,一个人负责将工作合并,教室就是他们的“演兵场”。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三位同学严格模拟真实赛场的流程、场景和模块化要求,一遍遍调试、优化、推翻、重来。

以赛促学早已融入深职大的教学基因。全国大赛的“真刀真枪”,如同一面镜子,真实反映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产业最新发展的差距,确保学生所学紧贴产业发展脉搏。同时,“赛”亦是“教”的催化剂,推动教师将行业热点、未来趋势融入教学。“原以为备赛只是课本的延伸,没想到这里藏着一条真实的生产线。”同学们纷纷表示,备赛过程中,书本知识的边界在实践需求面前被打破。

夜里10点,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实验与创新实践教育中心还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有的学生小组在为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做最后冲刺,有的在为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进行机械优化,还有的在模仿对手,模拟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中可能出现的“对抗”。同学们深知国赛竞争激烈,所以争分夺秒联调、优化和测试。他们竭尽全力,要在赛场上展现最佳状态。

备赛过程考验着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的兼备程度,比如在短时间内完成从选题、设计、制作到调试的全过程,这对同学们的综合能力提出巨大挑战。实验室里,负责硬件调试的同学小心翼翼地调整着探头位置,并叮嘱队友:“参数达标了,但温漂还得再测几轮。”旁边编程的同学回应:“我今晚把优化的算法再弄一遍。”虽然分工不同,但他们都希望在高压下稳定发挥,用扎实的功底和清晰的思路尽可能完美地解决赛题。

参加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物流技术(起重机)创意赛的同学们在做着最后优化。负责编程的同学一边专注地调试控制程序,一边介绍说:“我正在优化定位算法,确保吊载更加平稳。”团队在细节中打磨精度,用创新思路攻克难题,只为赛场上让起重机稳稳托起创新梦想。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实习记者 徐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