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坪山区龙田小学的荣誉墙上,广东U16女足队长叶欣怡的照片格外醒目。这个从校队走向全运会赛场的女孩,背后是坪山区精心构筑的青训网络——14所全国足球特色校、56片专业球场构成的培养基底。而在全国青少年足球示范学校龙华区鹭湖外国语小学的绿茵场上,训练哨声每天16:40准时响起。“6人专业团队覆盖U7到U12梯队。”鹭湖外国语小学书记王讲春展示着足球团队教练名单:北体大足球专业毕业生谭榆、前职业球员张佳丽、专职康复师黄锦鹏……
▲谭老师带队参加龙华区未来杯比赛。
近年来,深圳大力发展足球青训体教融合模式,为足球的未来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深圳的多所学校将足球课程纳入日常教学体系,开设足球专项课程。《2021广东省足球产业研究报告》显示,深圳接受足球培训的青少年超过两万人,足球人口规模庞大。当足球成为教育的一部分,体教融合的探索正悄然重塑深圳足球的基因。
“如果文化课成绩下滑,足球训练就暂停”
在今年全国第十五届运动会足球项目女子16岁以下组决赛赛场上,广东U16女足姑娘凭着顽强拼搏的精神战斗到底,她们的表现赢得了球迷、对手的一致认可。值得关注的是,担任这支队伍队长的球员,正是毕业于深圳坪山龙田小学的叶欣怡。而她所在的龙田小学,便是一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广东U16女足队长坪山女孩叶欣怡(中)
近年来,体教融合在坪山区得到大力发展,已基本搭建形成青少年校园足球普及、选拔、训练、比赛、培训等全要素、全过程、多层级的高质量发展体系。目前,坪山区拥有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4所、广东省校园足球推广学校8所、深圳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0所、深圳市足球传统项目学校7所,在训青少年足球队员近1000人,向国家、省、市等各级足球队输送精英人才近100名。2023年坪山区成功获评首批中国足协(深圳)青训中心分中心。
体教融合从来不是简单的一句话,以龙华区鹭湖外国语小学为例,该校将足球深度嵌入教学体系:每周5节体育课中,必有一节足球特色课。每天延时课后的足球训练从16:40持续到18时;刚刚结束的这个学期,还开展了“振鹭杯”首届班级足球联赛。
体要发展,教也不能落下。练了足球是否意味着可以减少学习时间?答案是否定的。鹭湖外国语小学足球老师谭榆介绍:“我们给队员的文化课成绩设有严格红线——如果成绩下滑就需暂停训练。同时我们会召集各学科老师,分析孩子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成绩下滑。如果学生以足球训练为借口逃避学习,我们会明确告知不可以。”
体教融合,如何才能做到融合?鹭湖外国语小学的美术教室里,三年级学生正在绘制班级足球队徽;数学课上,老师播放校队点球获胜视频,何为“概率";人工智能实验室里,人形机器人灵活地踢着足球。“这是我们小学特色的‘足球+’课程矩阵。”谭老师说,“我们会将足球中培养的专注力(观察场上形势)、执行力(贯彻战术)、团队协作(小组学习)、抗挫力(面对输赢)等品质,通过主题班会、学科教学案例等方式,迁移到课堂学习和考试心态调整中。”
在谭老师看来,学校从课程设置到训练体系和赛事安排,都有着明确的方针和计划,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足球与学科教育。
校园足球,尤其需要专业教练团队
体教融合要想发展得好,离不开高水平团队的保驾护航。刚刚过去的6月,2025年南山区中小学生校园足球锦标赛(简称“南山校超”)在法兰克福(深圳南山)足球训练中心开打,共有来自南山区的98支校园足球队、1560名小球员参赛,在11天内展开229场精彩对决。规模创下历史新高的背后是专业团队的辛勤付出。近年来,南山校园足球既有引进像法兰克福俱乐部这样的“洋教头”,也有育才实验这样与本土亚足联A级教练团队合作的体教结合的专业梯队,并持续通过“阶梯式培训”培育南山本土教练。
▲黄老师为队员进行赛后放松康复。
而在不少足球特色校内,也出现了专业足球运动员的影子。以龙华区鹭湖外国语小学为例,就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我们目前团队共6人,有三名是国家健将级足球运动员,两名国家一级足球运动员,一各体能运动训练教练(康复师)。”据谭老师介绍,在这个团队的带领下,鹭湖外国语小学在2022年被评为龙华区足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基地,2023年获得了深圳市龙华杯中小学比赛甲组冠军,2024年深圳市班级足球联赛第四名。其中,陈乐、梁炜杰入选全国精英训练营和中国男足青少年国字号训练营,雷昊、陈乐、唐方誉、孙浩博、梁炜杰等10名队员入选深圳市代表队。在好成绩的背后,是整个团队制定的一系列高效的智能训练规划:运用数据监测球员状态,制定个性化、周期化的高效训练计划,避免无效耗时的训练。
▲陈乐(右)和梁炜杰入选国家青少年精英训练营。
清晰的升学路径
“去年毕业的6名球员全部进入观澜二中,其中2人被市队选中。”谭老师翻开升学记录册。这位通过普通高考进入北体大的“普招生”,正在搭建足球特长生升学双通道:“每个学期,我们都会组织家长会讲解足球单招(专业测试为主)与普招(文化课+足球特长)的区别;邀请考入名校的毕业生返校分享。”
从升学规划的角度来看,这条道路有着不同的意义。谭老师说:“对于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来说,单招是一条不可忽视的升学途径,单招考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文化课成绩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在特长方面的能力。这意味着学生如果能够明确自己的特长,那么在专业老师的指导和规划下保持自己的文化课水准,就有机会进入知名高校。”
2025年6月,深圳市传统足球名校翠园中学传来喜讯,一位翠园学子通过足球单招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全国仅招六人。如果说普招是构建成长路的基础,那么单招路径则为孩子们的升学多提供了一种可能。
▲深圳市班级足球比赛。
家长,校园足球“同盟军”
校园足球要想搞得好,家长的支持必不可少。在鹭湖外国语小学副校长古兴东看来,首先就是要给家长“减负”。据介绍,在鹭湖外国语小学,场地、专职教练、比赛服装、训练保险全部由学校承担。“有正式比赛的时候,每名队员还会发两套球服加球袜球鞋,”谭老师强调,“日常训练家长零负担。”这种支持也催生了家校同盟——班级联赛时,懂球的家长主动担任临场教练;周末,家长自发带孩子加练。
足球作为一项竞技运动,难免会有受伤的风险。要让家长从内心里支持孩子从事这项运动避免受伤焦虑,就要求整个足球教师团队的工作要做到事无巨细。体能康复教师黄锦鹏就在现场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工作日常:训练场上,女足队员陈欣(化名)争抢时摔倒在地。啪!黄老师立即举起手机拍摄伤处,却未将照片发至家长群。“我会私聊家长说明前因后果。”他展示着手机里的沟通记录——包含受伤场景描述、康复方案及训练调整建议。这种“可视化沟通”彻底化解了家长顾虑,也为第一时间给孩子进行治疗提供了依据。当陈欣母亲收到“您女儿因对抗摔倒,膝盖轻微擦伤,已冰敷处理”的专属报告时,家长回复道:“教练这么细致,我们放心。”
专业保障延伸至每个细节。学校为所有参赛队员购买保险;训练场边常备急救箱;康复师全程跟训。“我们女足目前有13名队员,全是一二年级学生,最小的仅6岁。为照顾女孩特点,训练中会避开身体敏感部位,更多采用游戏化教学。我家也有女儿,懂得如何与小姑娘相处。”这位“奶爸教练”笑着说。
▲家校合作,邀请家长一起与小朋友过“六一”。
班级足球赛,全校嘉年华
在刚刚结束的这个学期,龙华区鹭湖外国语学校的孩子们迎来了首届班级足球赛事——振鹭杯。这可不是普通的校队比赛,而是每个班都要组队上场比拼!“正是通过这届比赛,我们发现足球在校园里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代表着一种文化。”谭老师说。“比赛消息一公布,各个班级就悄悄‘卷’起来了。”女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自发地组建拉拉队,编舞、排练,甚至放学后,都能看到同学们整齐划一的舞蹈动作。而没有拉拉队任务的同学,则会张开创意的翅膀,设计队徽,设计班服的元素。
到了比赛日:场上球员们奋力拼抢;而场边,则是一片沸腾的海洋。“那场面,真的特别‘燃’!”谭老师回忆道,“你能看到每个孩子脸上都写满了兴奋和自豪。进球了,大家一起跳起来欢呼;暂时落后了,加油声反而更响亮,给场上的同学打气。那种全班一条心,为一个目标努力的感觉,太棒了!”
这么热闹的场面,怎么能少了家长?学校贴心地为每班预留了观赛名额,热情的家长们也成了场边一道风景。联赛的高潮出现在盛大的颁奖典礼。奖杯和奖状不仅颁给了在场上挥洒汗水的小球员们(包括表现出色的女生球员),也特别表彰了那些充满创意和热情的班级拉拉队,以及那些在助威中展现出最佳精神风貌的集体。
“我们办这个联赛,不只是为了比个输赢。”鹭湖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古兴东说,“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感受集体的力量,体验拼搏的快乐。”
“我们不追求培养职业球员。”鹭湖外国语小学书记王讲春望着绿茵场上的孩子们说:“足球是载体,目标是五育并举的人才。”阳光下,奔跑的少年们脸上汗水涔涔,眼中光芒灼灼——这或许正是体教融合最生动的注解:当教育的土壤足够丰沃,足球的种子终将长成森林。
晶报记者 白帆 实习生 周玥彤/文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