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简称北师大南山附中),模拟政协学生社团的同学们以青年视角聚焦社会热点:从儿童游乐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到红色教育资源分布调研,再到残障人士权益保障……他们将课堂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 “金点子”,形成的模拟提案不仅多次斩获市区级奖项,更有部分被转化为区政协正式提案,成为青少年参与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样本。
2022年12月,在共青团南山区委员会、区政协青联界别委员工作站支持下,北师大南山附中模拟政协社团正式成立。社团以“行远自迩,踵事增华”为理念,由该校高中政治教研组担任日常指导,创新实施“双导师制”,构建校内外协同的指导模式,成为社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一方面,聘请南山区政协委员、深圳大学特聘研究员楚湘华等担任“委员导师”,为学生讲授政协工作实务与提案撰写技巧;另一方面,政治教研组全员参与,按年级分配指导老师,全程跟踪学生从选题调研到建议成型的全过程。
常规性主题调研成为社团品牌活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社团秉持这一理念,推动学习场域从 “思政小课堂” 延伸至 “社会大课堂”。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深入蔚蓝海岸社区、文竹园社区等基层一线,用脚步丈量民生需求。有的聚焦垃圾分类现状,有的则对深圳市红色教育资源分布展开系统调研,这些“沾泥土”“带露珠”的一手资料,最终凝结成“接地气、干真事、有思考”的提案文本。特定节点调研则紧扣时代脉搏,比如在“国家宪法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及各级两会期间,社团结合《我国的社会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思政课程内容,开展专题调研,引导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
创立“模拟政协提案听证答辩”机制。为深化学生对民主协商的理解,社团在逼真的“提案听证会”场景中,通过让学生们分别扮演政协委员、政府部门代表及利益相关方,严格遵循“提案陈述-质询答辩-投票表决”的议事流程。这种沉浸式体验,使学生亲历提案从“纸上蓝图”到“实战推演”的完整过程,深刻感悟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运作逻辑。
“一个小组在截止后匆匆交来初稿,内容单薄、语句不通。本想批评,看到学生诚恳道歉,还是给了修改意见。”社团指导老师林知远回忆道。出乎意料的是,这名学生不仅认错态度好,而且展现出超强执行力,在数次修改迭代后提交了优质提案。“这件事让我看到,所谓基础不重要,只要肯干肯学,循序渐进终能成事。”
2024年获得南山区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大赛一等奖的北师大南山附中模拟提案团队对此深有体会。模拟提案团队在学考路上观察到儿童戏水场景,由此萌生《关于推进南山区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共空间建设的提案》的构想。“暑假我们走访多个小区,拍下大量照片。很多思路是走访中迸发的。”模拟提案最终被相关部门采纳公示时,团队成员欣喜表示:“张载‘为生民立命’的理想,仿佛在心底有了回响。”该团队提案聚焦点从个人生活转向公共议题,展现了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社团模拟提案内容涵盖妇女权益保障、残障人士关怀、临终关怀、环境资源节约等多个领域,彰显了青年一代对社会治理的多元关注。
当学生们手持调研问卷走进社区,当他们在听证会上模拟政策辩论,当稚嫩的提案成为政协会议的参考——这些实践正在重塑青少年对民主的认知。北师大南山附中模拟政协学生社团的探索,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和民主实践提供了“南山样本”。正如社团指导老师寄语所言:“愿你们以敏锐眼光观察社会,用温暖同理心倾听民生,在调研中触摸真实中国——不必担心观点稚嫩,每一份关切都有重量;不必畏惧挑战重重,协作与思辨便是成长勋章。”这群在民主实践中成长的青年,正以青春之智,悄然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青年答卷。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窦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