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政协学生社团系列报道④ | 深圳大学附属中学:道法课堂链接社会治理 双轨导师培育“会调研、能建言”的“小委员”

深圳特区报记者 帅文清
06-17 19:2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从蹲守公交站调研老年人出行难题,到走访公园剖析科学放生困境,深圳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深大附中”)模拟政协学生社团的成员们脚沾泥土、笔带温度,把模拟提案写在群众心坎上。依托“校内外导师协同+道法课程融合”模式,这群中学生生动展现“从校园视角观察社会,以理性思考建言发展”的责任担当。

深圳大学附属中学模拟政协学生社团

据了解,在共青团深圳市委员会、南山团区委及深大附中党委的支持下,深大附中模拟政协学生社团自2022年9月成立以来,累计提交20余项模拟提案,其中13项获国家、省、市、区级荣誉,成立三年逐步形成了“课程奠基—调研实践—提案打磨”的完整培养链条。值得一提的是,社团成员潘子睿、王韵涵、彭子昂、艾子昊、钟伟彬的作品《关于提升深圳新业态青年幸福感与归属感的提案——以外卖员、快递员为例》在2022年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征集活动中,历经省级推荐、团中央评审等环节,获评全国优秀提案作品,其中钟伟彬同学作为广东唯一中学生代表受邀参加团中央专项培训。

社团的成长得益于“校内外协同”的导师机制:校内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担任导师,开设选题培训、调研方法等课程;校外聘请南山区政协常委、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副教授周豫担任委员导师,并先后获得南山区及广东省政协委员的专业指导。这种“双轨指导”模式,既保障了模拟提案撰写的规范性,又为学生打开了贴近真实政治实践的窗口。

将模拟政协活动与道法课程深度融合,是深大附中的特色探索。该校在九年级“全过程人民民主”教学单元中,创新嵌入“模拟提案”专题模块,通过剖析优秀提案案例、训练问卷设计与数据分析技巧,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从选题到报告的全流程实践。

深圳大学附属中学模拟政协学生社团

例如,2021级初三学生孙远宁、陈文倩、李昱慧立足“每天一节体育课”政策,深入学生、体育教师群体开展调研,提出推进深圳青少年体育“一人一专长”的实质建议,并在本校得以实现;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模拟提案调研中,2022级初三学生朱薇、陈奕璇、李美孜、梁宝丹、孙蓝妮设计并回收200余份问卷,走访中医馆开展实地访谈,使建议兼具科学性与实操性。这种“课堂理论—校园实践—社会调研”的闭环,让抽象的民主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实践体验。正如社团首届社长在参赛感想中所说:“每一件优秀提案背后,都是政协委员们走访民众、反映民生的心血,我们学会了用理性视角观察社会。”

社团学生的调研视角,始终紧扣时代脉搏与民生关切。2020级初三学生李炫玙、张锦轩、刘宸妤、黎芷彤、唐嘉萱聚焦老年人出行难题,利用十一假期在早晚高峰时段蹲守在公交站台、公园、大型超市门口进行采访,发现老年群体普遍面临智能设备使用困难、公交站点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团队据此整理出详尽调研报告,提出增设适老化公交设施、开展智能设备培训等可行性建议,模拟提案最终获得市级优秀提案奖,为“老年友好出行” 贡献青春智慧。

深圳大学附属中学模拟政协学生社团

在生态治理领域,2020级初三学生李博然、戈柏文、施南燕、梁钰佳、林子熙同学的模拟提案作品《关于对深圳市放生行为科学规范管理的提案》斩获省级优秀提案作品、市级最佳提案作品。他们带领组员深入调研,发现部分市民盲目放生导致生态失衡的问题后,走访深圳市各大公园,锁定放生现象集中场所,访谈放生者了解动因,最终撰写模拟提案呼吁建立科学放生引导机制。该模拟提案在评比中脱颖而出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展现了新时代青少年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的担当精神。

深大附中模拟政协社团的探索,印证了青少年参与民主实践的无限潜力。正如社团导师所言,当课堂知识与社会现实碰撞,当青春智慧与基层治理共鸣,新时代青年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民主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参与、能践行的责任担当。

深圳大学附属中学模拟政协学生社团

未来,深大附中模拟政协学生社团将继续深耕“政校协同、学科融合”的育人模式,引导更多青少年以“小主人”视角观察城市发展、以“新智囊”角色参与社会治理,让民主实践的种子在更多年轻学子心中生根发芽,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持续注入青春动能。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秦天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帅文清)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