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头条:打破“知”“行”壁垒,正本清源读阳明|人文天地

苏益
07-06 09:3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在漫长的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历程中,王阳明的《传习录》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传习录》由王阳明的门人弟子对其语录和信件进行整理编撰而成,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传习”一词源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横空出世的阳明心学

儒家思想自诞生以来,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先秦时期孔子的“仁”“礼”思想奠定基础,到孟子对“仁政”“性善论”的进一步阐发,儒家思想在不断演进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

在随后的千年历史中,儒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与困境。到了王阳明所处的明代,正是中华儒家思想大规模进行反思创新的时期,阳明心学应运而生,它以批判明初的辞章知识之学为基本指向,通过重塑道统、激活经典、会通释老等多方面的努力,完成了“拔本塞源”、重建儒家传统的历史使命。

阳明心学的核心在于强调心的本体地位,这一观点并非简单地将心与理等同,而是认为心是天理的根源,天理存在于人的本心之中。“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传习录》对此作了发挥。王阳明认为,陆九渊所说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已近于私心,他所主张的“心即理”的心,乃是人之本心、圣心、道心,是人之良知,而且这本心还需与外界万物相照,才能成就心即理。这种对心的深刻阐释,打破了传统儒家对于天理的外在追求,将天理内化于心,使人们能够从内心深处去探寻道德的根源和行为的准则。

与传统儒家思想相比,阳明心学更加注重个体的内心体验和主观能动性。阳明心学的出现,为儒家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打破了传统儒家思想的僵化局面,使儒家思想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传习录》的思想内涵

《传习录》作为阳明心学的核心经典,其内容丰富且结构严谨,分为上、中、下三卷,每一卷都承载着独特的思想内涵。

上卷主要记录了王阳明早期与弟子徐爱、陆澄、薛侃等人的讲学语录。在这部分内容中,王阳明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心即理”这一核心命题。他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事例,如孝顺父母这一行为,向弟子们阐释真正的孝顺并非仅仅是表面上的物质供养等外在行为,而是源自内心深处真挚的敬爱之情,这种内心的情感便是“理”的体现,而外在行为只是内心之“理”的外在呈现。

中卷则以王阳明的书信为主。这些书信是王阳明心学思想在与不同观点碰撞中的深化与拓展。在《答顾东桥书》里,他针对当时学者们将知与行割裂开来的普遍问题,详细且深入地论述了知行的关系,批判了这种错误观点,强调“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深刻指出知与行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两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道德实践过程。

下卷记录了王阳明晚年与弟子们更为深入的讨论,以及他对心学思想的进一步发挥。这部分内容不仅包含了对“良知”的细致解读,还涉及心学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当弟子们询问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事时如何践行良知,王阳明以具体事例为依托,教导他们要在事上磨炼,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不断觉察和扩充自己的良知。

让阳明心学照进现实

然而,由于《传习录》成书年代久远,语言文字存在一定的时代隔阂,加之其哲学思想深邃,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理解起来存在较大的困难。温海明教授这本《传习录明意》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理解《传习录》的窗口。本书中,作者对《传习录》进行了大量注释和解读,然而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言文翻译,也不是单个词义的训诂,而是用现代人读得懂的方式,将王阳明的精神和思想表达出来。

对于“良知”“致良知”等心学核心概念,温海明教授不仅从王阳明自身的思想体系出发进行解读,还旁征博引,与其他相关的哲学思想进行对比分析,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在解读方式上,作者注重从哲学思辨的角度深入挖掘阳明心学的内在哲理。他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文本表面意思的解释,更是进一步通过对王阳明思想的系统性梳理和分析,揭示其思想背后的逻辑结构和哲学基础。

在当今时代,《传习录》所蕴含的阳明心学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当下,王阳明的“心学”,以及他“知行合一”的思想,是破解精神内耗的特效药。《传习录》强调“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识与行动本就是一体两面。如果想学习游泳,仅熟读理论知识而不跳进水中实践,永远无法掌握这项技能。这种思想,为爱内耗的当代人指明了突破困境的不二法门:真正的知识,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内化于心,而持续的实践又能深化认知。

《传习录》中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认知到行动的完整思维框架。无论什么时代,唯有打破“知”与“行”的壁垒,在实践中深化认知,在认知中优化行动,才能真正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摆脱精神内耗与行动无力的困境。因此,正本清源地阅读《传习录》至关重要。本书既可以带我们阅读原著《传习录》,还有温海明这样的专家深入解读,让我们可以避免误读与误解,从而还原阳明心学的本真面貌。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温静 三审 甘霖

(作者:苏益)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